中國式股災會否演變成金融危機?
據不完全的數據統計,在過去三個多星期內,A股市場累計蒸發掉20多萬億的市值,相當于跌掉了10個希臘GDP。顯然,這已經不是一次正常的調整,而是一場歷史罕見的股災。在股市市值大幅縮水的背景下,廣大投資者的財富也在快速瘦身。
面對股災,政府部門頻頻干預,出臺了一系列的利好以提振市場信心。從稍早之前的央行降準降息、推進養老金入市、延緩股市IPO。到如今的,央行強調支持股市穩定發展,給予市場充分的流動性;國資委強調央企在股市異動期間不得減持。這些都力圖穩定A股市場,避免發生大幅波動。
現在很多觀點認為,央行等多部委集體發聲,已經可以清晰的看出股市的危害預期。顯然,如果此時管理層任由股市狂跌,則意味著市場踩踏風險會進一步蔓延,甚至深入影響到股權質押乃至兩融等資金。屆時,市場將會引爆出更具殺傷力的危機。
不過,筆者認為,一方面,股市經過了千點以上的暴跌,自身就有反彈的需要,不可能一直肆無忌憚的暴跌下去。所以,雖然本輪瘋牛行情已經終結,但是新一輪反彈還是可以預期。另一方面,在股指的持續下跌過程中,人們開始擔憂股市風險會在金融體系和宏觀經濟中蔓延,甚至引發全局性的金融危機。我倒覺得可能性并不大。
首先,很多人擔心,股市最大的風險是市場中的融資盤。在市場的快速下跌中,這些融資盤極有可能來不及平倉,不光會虧光本金,就連帶著提供融資的券商和銀行都帶來壞賬。如果是這樣,股市下跌會惡化相關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危及金融體系的穩定。
不過,券商和銀行在做資金杠桿業務時都不是傻子,一方面收取高額的出借資金的利息。另一方面,投資者在虧到一定程度,券商融資盤會自動平倉,即使因股災導致來不及平倉的現象發生,券商和銀行因資金杠桿業務而出現虧損都是在可承受的范圍之內,真正虧慘的還是中小投資者。更何況,央行承諾向中證公司提供“無限量”流動性,以確保融資業務不至于出現大的問題。
再者,證監會正在努力“去杠桿”,從源頭上堵住了融資盤的風險。目前,場內融資的余額已經比6月中旬凈減了6000多億,降幅高達30%。而高風險的場外配資的減倉幅度更大。因此,盡管股指在下跌,千股在跌停,但政策的“去杠桿化”已經明顯釋放了融資盤風險,降低了股市整體風險失控的可能。預計政府救市力度會進一步加大,融資盤風險將逐步下降,這可以從風險的源頭上堵住危機的發生。
其三,隨著股災的來襲,監管層宣布減少IPO推出的進度。很多專家指出,股市動蕩會影響到實體經濟融資進程,給中國經濟帶來負面影響。但是,在我國社會融資總量中,銀行信貸是絕對的主角,占比超過70%。股市融資額占比僅3%。所以就算股市喪失了幾個月的融資功能,對實體經濟融資的影響也不大。故大家不要擔心,實體經濟融資功能會因股市動蕩而受到影響。與股市瘋漲一樣,中國股市熊跌對經濟的影響也不會太大。
最后,不管股市瘋牛不是瘋熊,對于促進消費都不利,而像美國股市那樣的慢牛才對啟動消費有幫助。在瘋牛行情中,散戶們都最好拿出吃飯的錢投入股市,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就算有浮盈也不肯消費。
而在瘋熊行情中,股民們都套在其中,虧損慘重,那就更不利于擴大內需了。所以,只有股市走出慢牛行情,讓投資者在股市中的收入每年都有穩定的增長,這樣才能促進國民消費的啟動。
不過,股市由瘋牛行情開始冷卻下來,人們意識到更大的風險存在,這得使本來擠在A股市場上的各路資金開始陸續轍離,而這些資金在離開資本市場后,肯定會回歸本業,這樣反而有利于民間投資的啟動。在大多數情況下,民間的各路資金都在實體經濟中運轉,只有當股市擁有極強的賺錢效應才會吸引它來,而現在這個賺錢效應變成了虧錢了,大家必然會從哪里來回哪里去。這對于存量資金回流實體經濟很有幫助。
中國股市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出現暴漲暴跌式的過山車行情,讓人們為之驚嘆,這樣的行情最后吃虧的還是中小投資者。筆者認為,股市暴漲暴跌都不利于其穩定發展,而只有走出慢牛行情,才能真正的穩定經濟。但一味強調股災對中國經濟產生多大影響,我看也未必,因為從客觀存在觀經濟全局的角度來看A股市場的波動,可以發現其整體影響還是有限,更難演變成金融危機。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