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激勵”機制存在著三大瑕疵?
配合著本次大牛市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提交了股權激勵方案,他們似乎并不是要解決代理權關系,而是想給已經高位的股價再添一把向上的動力。比如,銀行股因傳出混改的消息,便出現一波暴漲行情。而混改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對中高層管理者或業務骨干實施員工股權的激勵機制。
在2015年5月25日~29日深市公司披露的209份上市公司調研報告里,就有近90家上市公司在披露的信息中談到股權激勵,諸如上海梅林、龍凈環保、復興醫藥、百圓褲業等概念股再次受到證券市場廣泛關注,股權激勵概念股儼然成為本輪大牛市中A股市場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而據同花順數據顯示:2015年1月份以來可比464只股權激勵概念股無一下跌,平均漲幅達到145.48%,大幅高于同期上證指數41.52%的漲幅。其中更有275只股票股價翻倍,占股權激勵概念股總數的59.2%。顯然,股權激勵概念股已經成為當今股票市場中一組耀眼明亮新星。
其實,A股市場上的股權激勵,早在2002年5月就有亞泰集團、交大南陽和金豐投資等多家上市公司開始了股權激勵,當時并未引起多大波瀾,二級市場股價表現也一般。然而,時過境遷,股權激勵再一次成為本輪大牛市A股市場追捧的熱點之一。
那么,為什么說股權激勵對于上市公司而言,稱得上是利好呢?據西方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在高管報酬水平和結構上的適當安排,會與經營業績、股票價格之間存在著正向激勵關系。其一,促進受激勵者的積極性,提高公司經營水平,推動股價長久上行;其二,使被激勵者成為上市公司股東中的一分子,這就形成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捆綁關系。
而筆者認為,股權激勵作為一種概念炒作的題材,從短期效果上看的確不錯。但是我們若把股權激勵機制當作股價必升的理由,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投資者買賣股票本身是一種長期投資行為,根本上是看好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看好上市公司未來的盈利模式,而不在于概念炒作。所以并不是所有股權激勵的上市公司,股價和業績均上升,沒有股權激勵機制的就一定下跌。
在我國股票市場中,反面例子相當多見。炊具制造商浙江蘇泊爾2013年下血本推出“高管團隊股權激勵方案”,意在增強團隊凝聚力,留住核心人才,這些舉動一直被市場質疑利益輸送。隨著大股東法國SEB集團逐步加強控制權,被激勵對象權利空間和話語權收窄,二年時間內,有10位被激勵對象相繼離職,結果此次股權激勵宣告失敗。
而筆者認為,當前的股權激勵機制,從短期被當作概念來炒作。從長期來看,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機制并不一定有助于公司業績的上升,相反還可能拖累上市公司業績和股價,所以我們必須解決三個問題。
首先,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機制,應該加大股權在高層員工收入中的占比,這樣才能起到正向激勵的作用。例如,一個年收入數十萬的上市公司高管,股權預期收益若只占其收入的5%-10%左右的話,那么其激勵效果就極為有限。換句話說,上市公司員工股權激勵所得占預期收入的比重會影響到激勵的效果。
而此次銀行業的混改,就是要逐步降低現金收入在銀行職工總薪酬中的比重,并輔之以切實可行的中長期股權激勵方案。如通過員工持股計劃,以提高管理層和員工對銀行中長期戰略目標的關注。也就是說,銀行職工在考慮短期利益的同時,要注意長期的風險防范意識。
筆者認為,外界對銀行業員工薪酬過高十分詬病,而通過股權激勵機制,可以使職工股權在其總薪酬中的比重逐步上升。而唯有這樣使股權激勵對上市公司業績有著正向拉升的作用。
再者,上市公司應該注重現金分紅,讓員工所持有的股權能夠穩定下來,盡量避免高管們減持股票給股價帶來的負面沖擊。試想,上市公司都不愿意現金分紅,員工所得股權只有依靠股票在二級市場減持來套現,那么只要出現高股價則更傾向于出售套現,這勢必也會打破員工持股與廣大股東“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期望局面。
最后,高管人員業績評價體系存在問題。在《管理辦法》中規定了對于高管人員應以績效考核指標為實施股權激勵的條件,但上市公司績效考核體系和考核指標應當如何建立、具體又怎樣計算、怎樣與期權激勵掛鉤等并沒有明確,尚需進一步完善。因為簡單依據業績增長來進行股權激勵,在很多情況下并不能真正體現激勵對象對上市公司的貢獻度。
如果沒有員工持股評價體系的存在,那么很可能員工持股成為上市公司高管們逢高減持的致富途徑,這不利于上市公司的長遠發展。TCL集團在實施MBO以后,其股價從上市后最高的8.52元,一路跌至現在最低的1.72元,其經營業務也一路下滑。
于是,我們不禁對股權激勵是否已成為高管個人財富增長的一種工具產生了懷疑。而筆者認為,正是由于業績考核體系與股票價格的脫節現象在當今的股票市場中司空見慣,使得有更多的上市公司高管利用股權激勵惡炒股價不僅難以避免,也更順理成章了。所以上市公司高管獲得多少股權,要有公正的股權分配標準說了算。不能因為有股權激勵機制,就隨便亂給上市公司高管送股權,這樣反而不利于上市公司發展和股價的穩定。
在當今的股票市場中,股權激勵機制,往往被認為是上市公司治理和業績提升的強心劑。但我們現在的上市公司股權激勵仍在探索階段,還有很多地方需要調整與完善。所以,股權激勵只能當短期的概念來炒作,而未必真正成為改變上市公司的良藥。所以作為管理層,應該通過股權激勵等設計出長期的激勵機制,回歸理性投資,平衡股權激勵與股票價格的合理關系。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