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年炮轟牛市邏輯”是謬論嗎?
繼6月5日,上證綜指突破5000點后,6月8日又站上了5100點大關,與2014年7月22日行情啟動時相比滬指已經漲了144%;深證成指同步上漲了140%。創業板指數同步上漲了288%,此前該版塊一度還站上了4000點大關,市值突破了5萬億。股市在短期內走得如此瘋狂,牽動了諸多專家們的心。
就在稍早之前,經濟學家許小年在一次大會上演講時,闡述了他對中國經濟和股市的看法。在許小年看來,中國經濟下滑,是前幾年透支了的結果。過去那種盲目GDP用印鈔、借債發展的模式已經逐步失效。在談及瘋狂股市時,許小年認為,沒有理論可以解釋股市的瘋狂,除了凱恩斯的動物精神。這次股市狂潮,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收場。
面對許小年的言論,一些學者對其進行了批駁,這些人表達了二層含義:其一,許小年對經濟的看法貌似理性,實則照抄照搬、邯鄲學步的“無病呻吟”,是與中國正在推進的改革相脫節。而許小年對經濟悲觀評價是 “唱空中國”論調的新變種。其二,在談及股市行情時,學者們認為,“改革牛”行情來之不易,值得我們倍加珍惜。而目前通過資金杠桿入市的資金不多,不會形成什么災難性后果。
一邊是理性嚴謹的經濟學家對于中國經濟和股市提出的擔憂。希望冀此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而另一邊是“樂天派”學者對此的嚴厲回駁。認為中國經濟和股市雖然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絕不會發生像許小年教授所說的:股市迎來大災難,中國經濟無法走出困境的局面。那么筆者就摘錄了許小年的幾段語錄,來分析一下他講的話究竟有沒有道理?
許小年語錄一:經濟的下滑乃是前幾年透支的結果。過去追求GDP用印鈔、借債發展。地方債務風險,目前的政策,實際是用長債換短債,推遲還債的時間而已。
筆者認為,中國經濟的下滑是主要是舊的經濟增長方式(房地產+基建投資)已經消褪,而新的經濟增長點(互聯網+高新技術+PPP)還沒有及時跟上所致。這是經濟的客觀規律所趨使。而官媒所說的主動調低GDP增速之類的話,也只是給自己的臉上好看一些罷了。
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暴發后,我國經濟快速下滑,當時的中央政府推出了4萬億投資計劃和10萬億天量信貸,力圖穩增長。但是后面有更大的地方政府投資也隨之而上。這就造成了,當前我國地方政府債臺高筑的局面。鑒于2015年將有4.8萬億地方政府債務到期,為了避免發生債務危機,中央政府不得不通過債務置換的方式將1.6萬億短期的地方債務換成長期的債券。
但是不管怎樣,債務延遲總歸還是要還本付息的!地方政府的資產負債表根本沒有任何改善的跡像。其一,基建項目投資時間長,回報率低,無法用這樣的回報率來償還債務。其二,土地財政開始大幅下滑,地方政府償債能力開始面臨挑戰,所以許小年教授對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擔憂并非是空穴來風。
許小年語錄二:股市牛在轉型、一路一帶等等說法。荒謬離奇!這是吹著口哨走夜路給自己壯膽。不愿意再寫文章批了。目前沒有任何理論可以解釋目前的股市瘋狂。除了凱恩斯的動物精神。我們這個民族缺乏獨立思維能力的民族。造成跟風。
筆者認為,本輪股市上漲,既可以說是改革牛,也可以說是資金牛,但更確切點說,應該是蕭條牛。在一般情況下,社會資金都傾向于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有長期而有穩定回報的,而股市賺錢效應只是暫時的,當實體經濟機會比較多的時候,資本肯定首先實體經濟,因此實體經濟繁榮之時,牛市也難以出現。而實體經濟衰敗之時,企業不愿意投資,資金才轉戰股市,所以實體經濟越差,股市越好就不難理解了。
所以我們現在可以看到一個荒誕的景象,一邊是各行各業處于蕭條期,無論是PPI、PMI、CPI,還是外貿數據、固定資產投資等各項數據顯示,實體經濟下行壓力正在加大。另一邊卻是股市熱火朝天,大家覺得搞實體經濟無利可圖,社會資本都轉戰股市。不過,由于本輪股市的瘋狂上漲,已經沒有理論可以解釋得通了,牛市的瘋狂過后,肯定是泡沫被劑破后的風險和痛苦。
盡管一些學者很希望這種瘋牛行情一直延續下去,甚至認為全民杠桿也合情合理,但是股市這樣的瘋狂下去,損害的不僅是中小投資者,還有中國經濟,所以不知道此輪瘋牛行情要損害多少家庭的幸福,改變多少人的命運啊!
許小年語錄三:想問:股市融的錢是否進入實體經濟?放眼望去,沒有比股市更賺錢的。股市融資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公司財務基本原理:股本資金成本比債務資金成本高,因為承擔更高經營風險。這種說法開玩笑。大家都把自己資金當成0成本資金。股市賺不到錢。因為拿錢走的從來沒有想到給股民高的回報。人為扭曲,造成企業亂投資,造成過剩產能。
筆者認為,中國產能過剩一方面是上市公司在股市圈到了錢,不是躺在銀行里面生息,就是繼續擴大再投資,這樣可以為股價上漲提供想像空間。另一方面過去經濟增長主要是政府投資來拉動,而一旦政府投資力度下降了,市場需求馬上萎縮,產能過剩矛盾就會十分突出。總之,產能過剩在市場經濟國家中是沒有的,但在中國問題很嚴竣,靠一帶一路來輸出過剩產能,輸出的量很有限,短期內難以產生效果。
迄今A股市場后面排隊上市IPO的企業超過數百家,因為與向銀行借款或債市融資相比,股市IPO的融資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再加上股市市盈率又這么高,在這種情況下,不想上市的企業腦子有問題了。所以在一個只知道融資圈錢,鮮有現金分紅的股市中,只能是一個投機市,當投機的瘋狂勁頭過后,新一輪更大的熊市就等在我們面前了。因為股市本身不產生任何財富,只是每天在上演擊鼓傳花的游戲。
許小年語錄四:企業自己要思考:企業目前如何轉型。不轉型等死,轉型找死(主要是不知道怎樣轉型)。造成企業轉型的障礙:過去的成功,希望過去的成功可以無限復制。(轉型不是轉行)過去很多成功要素是低成本擴張(人員、土地、技術)以及可以搶占的市場。但是這個時代已經結束了。搶占市場,已經沒有未飽和的市場了。企業成功的關鍵是研發和創新。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傳統的商業模式已經過時。
筆者認為,在經濟形勢一片向好,企業不愁沒訂單做時,大家想不到轉型,所以我們錯過了很多轉型的機會,而到了經濟下行壓力巨大,行業惡性競爭激烈時,再想轉型恐怕為時已晚!所以才有像東莞那邊很多知名手機裝配企業因不轉型而大量倒閉的現象,但同樣也有像原來高檔餐飲的湘鄂情轉型到互聯網企業失敗的案例。
那么我們的制造企業該如何轉型呢?我覺得各行業的情況不同應該區別對待:第一種是機器人代替人工的效率提高轉型,像富士康那樣將人從繁重枯燥的勞動中解放出來,由機器人臂取而代之。另一種是由低端制造向中高端產業轉型。比如我國的鋼鐵行業雖然產能過剩,但是高鐵、航母等領域使用的高檔鋼板還是依賴于進口。第三種是企業以打通下游產業的方式轉型,比如這些年煤炭行業經營困難,企業可以向下游煤化工領域轉型。總之只要能發展壯大自己,就算轉型成功。而目前中國制造企業正面臨轉型的陣痛期,盲目樂觀的人是非理性的。
許小年教授的言論客觀的反映了他對中國經濟和股市的擔憂,要遠比那些直喊中國經濟很健康,中國股市漲上萬點的專家學者要務實得多。在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陣痛期過程中,盲目樂觀和悲觀都是不可取的!改革紅利的釋放需要時間和空間!而股市如果走的是慢牛行情,那么更有利于中國經濟結構轉型,但是現在股市漲得越來越離譜,總市值已經超過GDP,一旦泡沫破裂,那對中國經濟和金融無疑會造成災難性后果。在大家熱血沸騰、盲目樂觀的時候,聽聽不同的聲音有什么不好呢?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