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為什么要產業結構升級?
近日,工信部部長苗圩指出,“要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換擋但不失速,推動產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重點、難點和出路都在制造業。”苗部長還表示,中國從現在開始,要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這正是制定《中國制造2025》的時代背景。
實施《中國制造2025》,推動制造業由大變強,是實現經濟穩增長、調結構、提質增效的客觀要求。數據顯示,制造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40%,工業制成品出口占全國貨物出口總量的90%以上,是拉動投資、帶動消費的重要領域。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處于爬坡過坎的重要關口,制造業發展的水平和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
為此,專家們對中國制造業的產業結構升級充滿信心,他們認為中國制造業存在著四大優勢:其一,一個巨大的市場,中國人口超過13億,這樣超大規模的國內消費市場,是我國制造業所擁有的最大勢。隨著城鄉一體化的不斷推進,這便是拉動制造業內需增長的主要動力。其二,中國擁有一大批生機勃勃的企業,工業基礎要比那些發展中國家要好得多。其三,中國有一個發展制造業的長期戰略規劃。其四,中國還有一大批制造業的人才資源。
不過,筆者認為,目前中國政府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正是要推動制造業向中高端領域邁進。這既說明了我國制造業的產業結構升級已刻不容緩,又暗示了過去靠人口密集型的低端制造業的“世界加工廠”的舊模式已不可持續。那么中國制造業究竟存在著什么轉型升級的壓力呢?
首先,中國是全球制造業大國,但卻不是制造業的強國。中國制造業約占整個世界制造業20%的份額,已經成為制造大國。工信部數據也顯示,在500余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我國共有100家企業入選“財富世界500強”,其中制造業企業占56家。
在這些驕人的數據背后,也存在著中國制造業不夠強大的隱患。眾所周知,芯片是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中國已成為全球電子產品制造大國之際,去年中國進口芯片的金額達到2100億美元,超過了石油進口。所以“缺核少芯”正是中國制造業的痛點之一。
再者,國內用工成本和要素成本的不斷攀升,使中國制造業的明顯優勢已經蕩然無存。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比2011年下降了560萬,直接導致用工成本上升。目前我國制造業工資普遍達到3000元至4000元,遠高于東南亞等國。據波士頓報告,中國制造業對美國的成本優勢已經由2004年的14%下降到2014年的4%,表明在美國生產只比在中國生產貴4%。
更引人關注的是,我國制造業正面臨著發達國家“高端制造業回歸”和發展中國家的“中低端分流”的雙向擠壓。一方面,制造業向發達國家的回流已經開始,蘋果電腦已在美國本土設廠生產,松下公司將把立式洗衣機和微波爐生產從中國轉移到日本國內。另一方面,越南、印度等一些東南亞國家,正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轉移,耐克、優衣庫、三星、富士康等知名企業紛紛在東南亞和印度開設新廠。
最后,我國制造業依然沒有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這種粗放的發展模式,這對于資源環境產生極大的破壞和影響。過去那種靠犧牲環境資源換來暫時的地方經濟的增長時代已經過去,中國制造業必須向綠色發展轉型。所以中國制造業的產業結構升級已迫在眉捷。
就在剛剛公布的,5月匯豐中國制造業PMI初值為49.1%來看,雖然較上月終值48.9%小幅回升,但該數據仍是13個月以來新低,且連續三個月處于榮枯線下方。這說明了中國制造業在錯過了很多主動轉型升級的契機后,目前正在經歷痛苦的被動產業結構升級中。那么中國的制造業將如何轉型呢?
其一,練好腿功“走出去”,輸出產能過剩,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這樣國內市場激烈的競爭格局就會緩解。就在不久前,中國北車與中國南車的A股市值總和為7382.39億元人民幣,(按當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6.1305元計算)折合1204.21億美元。合并后的“雙車”已經超越了在國際市場上最大的競爭對手德國西門子(市值為1142億美元),成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機車制造企業,這為在國際機車制造市場上的霸主地位奠定基石。
不過,筆者認為,中國北車與中國南車將過剩的高鐵產能輸往國外,這是國家層面的對外合作模式,而作為中國中低端領域的民營制造業要將過剩的產能輸送到國外,并非易事。一方面要受到國外貿易保護主義的打擊,使輸出過剩產能的企圖遭遇挫折。另一方面輸出過剩產能要受到國外的政局變更、法律不熟、當地社會文化不清等風險,真正將中國制造業的過剩產能全部輸出去,并不容易。
其二,讓更多機器人來替代枯燥的人工操作,實現全面的自動化升級。雷柏科技是國內“3C”(計算機、消費電子和通訊)行業首家規模實施“機器換人”的企業。雷柏科技高管曾表示,鍵盤、鼠標等產品需要大量使用勞動力,重復進行擰螺絲、焊接、裝配、檢測等工藝,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和由人帶來的質量不可控因素,企業要找到新的優勢和動力,要提高質量的一致性和標準化,就必須實施自動化升級改造。
其三,中國制造業之所以出現當前的生存困境,這意味著過去的勞動密集型,低端制造生產方式已經難以持續了,中國制造業應該向中高端領域轉型升級。我們拿鋼鐵行業來看,一邊是像螺紋鋼等低端鋼材產能過剩,競爭激烈,另一邊像高鐵、航母所用的高端鋼材卻還需要大量進口來解決,所以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已經刻不容緩,再繼續做別人的代工廠,是沒有前途的。
中國制造業為什么要升級?筆者認為,一方面中國制造業的傳統優勢(人口紅利、資源紅利等)正在消失,而另一方面發達國家高端制造業的回歸,以及發展中國家低端制造業的分流,使得中國制造業大國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更關鍵的是,中國經濟的結構轉型也需要制造業從低端向中高端產品升級。所以,當前并不是我國制造業獲得趕超的難得歷史機遇,而是被迫轉型升級的無奈之舉。中國制造業若是邁過這個坎,就是一片新天地。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