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QE只做不說背后暗藏啥玄機?
據路透社報道,中國將很快宣布啟動新一輪的量化寬松政策(QE),即央行通過直接購買商業銀行資產的方式投放基礎貨幣,旨在撬動信用投放,拉低全社會的長期融資成本。
其實,這也不是第一次中國版QE的傳聞了。一個多月前,彼時市場便有傳言,3萬億存量債務置換(還有一個更夸張的數字是10萬億)將引發中國版QE,但這隨后被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否認,稱為“不實之詞”。
面對新一輪中國版QE(量化寬松)的預期加深,央行的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出來澄清,他們達了兩層意思:其一,按照《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央行不得直接向政府提供融資,所以中國版QE沒有根據。其二,在央行的手中還有定向再貸款、利率、存款準備金率等各種流動性調節工具,足以維持合理的流動性,保持貨幣和信貸的平穩增長,沒有必要以直接購買新發地方債的QE手段來投放基礎貨幣。
按照國際上的定義,QE主要是指中央銀行在實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過購買國債等中長期債券,增加基礎貨幣供給,向商業銀行注入大量流動性貨幣的干預方式,以增加市場的貨幣供給。因此,被視為一種非常規的調控工具。顯然,中國央行推出的QE與國際標準是有出入的,但中國央行正在推行自己版本的QE恐怕也并非空穴來風。
一方面,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由于外匯占款連續負增長,使得我國基礎貨幣投放遇到了麻煩。所以我國央行便開始動用各種創新型貨幣工具。從表面上看,PSL(抵押補充貸款)、MLF(中期借貸便利)、SLO(短期流動性調節)和SLF(常備借貸便利)等各種叫法讓人眼花繚亂,但這都算得上是QE的小規模試點。就是通過讓商業銀行抵押資產的方式,向市場投入流動性,以緩解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在這一點上,中國國情往往是只做不說,含糊其詞。非常規貨幣工具越多被創造出來,越是逼近最終的中國版QE,越是說明央行的那些創新型貨幣工具越來越不夠用。
另一方面,今年,在有力度的積極財政政策背景下,國務院給地方政府批下了5000億元一般債券和1000億元專項債券。此外,為了化解今年到期的1.85萬億元的地方債,財政部年初給地方下達了1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債務額度。兩項相加,中國政府允許發行的地方債規模就高達1.6萬億。
那么為啥說允許地方政府發債是是中國版的QE呢?因為將高息、短期、有違約風險的地方政府債務,替換成低息、長期、有中央政府隱性擔保的地方債券,這基本上就是一個變相版的扭曲操作。
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在利息成本降下來的同時,到期違約風險也被大幅延后了。據測算,1萬億元的置換債券就能讓地方政府一年減輕利息負擔400至500億元。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在蒙受利息損失的同時,新置換的資產流動性增強,變成了合格抵押品,隨時可以拿地方債券向央行申請中短期貸款。
如果存量債務置換,可勉強理解為扭曲操作(中國版QE)。那么外媒近期透露央行將直接購買商業銀行的資產,那便無法再說自己不是QE了。雖然筆者認為這種可能性不大,但是央行無需直接出手,可以通過很多技術手段的“變通”來向市場流入流動性或化解債券風險。在經濟下行壓力嚴峻、外部環境流動性泛濫,即使中國央行不愿意推行中國版QE,但也必定要搶個救生圈自保的。
雖然中國版QE并不被中國官方所認同,但是存量債務置換,以及創新型貨幣工具向市場投入基礎貨幣都明白無誤的告訴我們,中國版的QE不僅已經來臨,而且正在爆發之中。之所以,央行否認正在推行中國版QE,完全是因為之前美國推出的QE給人們帶來的是放水和印票的感覺。而這次中國央行推出的類似QE政策,就是要穩定下行經濟,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中國經濟已經有點危若累卵的意思了。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