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為何陷入全面生存危機?
在改革開放后的這幾十年里,中國制造依靠巨大的成本優勢而迅速崛起,因其承接了各式各樣的制造業務,再加上巨大體量,中國制造早已榮獲“世界最大加工廠”之殊榮。自然地,制造業也成為了支撐中國經濟的基礎和支柱。難怪有企業家無不自豪的說:要想了解中國,請先了解中國制造。
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社會變革進程的加快,中國制造業開始了大面積的裂變,通俗點講,就是中國制造正經歷著痛苦的轉型。2015年春節前后更是最痛的領悟:元旦開始,江蘇呈現大面積的倒閉潮,其中不乏勝華科技這樣業內知名的企業;隨后又爆出東莞手機代工廠老板,自殺未遂,簡直可以用一個“慘”字來概括。
春節之后,大量資本紛紛撤離中國大陸,一些代工廠的工人還沒來得及收拾行李就被告知炒魷魚了;至于三星、富士康這些頗具實力的龍頭代工廠也早就開始了在東南亞地區布局,總之,轉型慢半拍的中國制造業好似被圍上了一個“死亡魔咒”,稍不留神就一命嗚呼了。但因其所處地位之重大,又注定了中國制造非活下去不可的命運。
因為,如果制造業長期面臨生存困境,那么中國又該怎么安置每年產生的1000多萬的高校畢業生和進城農民工呢?可以毫不夸張的講,如果中國制造業不振,那么中國的就業率也不會好看,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將更大。面對中國制造業所處的困境,我們不禁要問,中國制造業為啥會淪落到混不下去的境地呢?
首先,由于人工成本的上升,使本來就利潤微薄的中國制造不堪承受。拿富士康為例,用一個熟練工人的成本不低于3000元。而制造業的利潤最高也只有5%左右,于是很多企業家要么選擇關門歇業,要么將工廠直接遷到內陸,或者越南、非洲等地區,因為那里的勞動力成本依然廉價。
那么中國制造業的用工成本為何會突然上升呢?一方面,由于人們意識形態發生了改變,多數年輕人都不愿意去干制造業,甚至有人把制造業當做一個最后的陣地:混不下去了,我就去富士康!這直接導致流水線工人成為搶手貨,人力成本不可避免的大幅度上升。
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出于對職工利益的維護,于是不斷提高的最低工資標準,這也使得中國制造業的人力成本逐年遞增。當然,由于制造企業流動性過大,所以往往招來新人,企業花錢培訓之后,沒干多久,人又離開企業了,這也使企業的人力成本攀升原因。
再者,金融熱,實體冷,也是造成中國制造業式微的根源。一方面,中國新一代年輕人都崇拜設計、研發,或夢想著成為喬布斯,或夢想著成為馬云,高校的學科設置中,金融、電子、通信、計算機永遠都是熱門專業,模具、機械等制造相關專業卻總顯得冷清,但真正的事實是,中國最缺少的是高級技工,而非金融專家。
另一方面,房地產和股市投資都使國人都不愿意在中國制造業上多投資、多創新。很多像海爾、康佳等制造業都去搞了房地產投資或進入股市。于是,大家都熱衷于在虛擬經濟中投機投資,這說明了中國經濟有些跑偏。正如某位專家說過,實體經濟是人的肌膚,而金融是血液,如果大家都去玩虛似經濟,那中國制造業的衰退將在所難免。
最后,假冒偽劣一直是中國制造的弊病,這個特點之于中國制造的影響不能簡單地歸咎于技術和商業面的原因,更關乎制度、文化和人性等問題。不客氣地講,中國制造的假與中國社會的假簡直相得益彰。
就在改革開放幾十年里,中國制造了世界上差不多90%的假貨,監管方面卻處罰甚微,主要是因為很多不得已的社會條件約束。事實上,中國長時間都是第三世界的國家,經濟、技術落后,且缺乏鼓勵創新的文化和制度,不得已我們只能通過仿造來生產商品,從天上的飛機,到地攤上的衣服,中國制造在海外儼然成為中國仿造的代名詞。
更讓假冒偽劣從業者和商人驚喜的是,這些仿制品有著幾乎瘋狂的需求,以至于“仿造”在中國成為一種高超的技術,中國人都曾為此驕傲過,號稱“世界上沒有中國制造模仿不出來的東西”。而隨著國內外要求打擊假冒偽劣呼聲的不斷高漲,中國制造已到了非要排毒不可的程度了。
中國制造如何步入工業4.0時代? 如何繼續撰寫中國國家的名片?這是留給整個社會的思考題。而事實上,中國制造既擔負著就業的重任,又要負起產業創新升級的重擔,而這個行業的發展程度也決定著整個社會的健康狀態。那么中國制造該如何突圍呢?
首先,機器自動化創新,使中國工人從單調、枯燥的環境中解放出來。一直以來,中國工人的雙手被磨出老繭,要改變這種情況,自動化、機械化、智能化設備勢必要成為未來流水線的標配。這就需要國家建立鼓勵創新的社會制度,特別是針對自動化科技領域的扶植力度。雖然富士康的郭臺銘強調百萬機器人替代人工計劃有點不靠譜,但我們看到了企業家在自動化領域方面的長期創新和努力。
再者,中國制造業應該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步伐。現代工業與互聯網的融合要加速進行,未來3D打印、大數據都會成為制造業的核心內容,中國制造必須盡快布局,否則,等到一個定制化、個性化需求的時代來臨之時,中國工人的雙手就再也滿足不了的消費者的需求了。
最后,中國制造必須告別過去技術含量不高、假冒偽劣猖獗的弊端,向創新和轉型領域去發展。一直以來,中國制造不僅創新能力不足,而且生產出來的大多是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產品,所以盡管中國制造遍布海外,但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和聲譽都不高。打個比方來說,我國的鋼鐵行業早已產能過剩,但是這只是在中低端領域,鋼鐵行業的高端領域卻是供不應求。所以如何更好的轉型升級將是中國制造無法回避的課題。
隨著經濟下行壓力的陡增,中國制造面臨生存困境將無法避免!如果一直繼續過去的世界最大加工廠或最多假冒偽劣商品生產地那肯定不會有出路,而且制造業的日子會越來越難過。所以“中國制造”必須要向“中國智造”轉型。那些靠生產低附加值、模冒別人商品的日子已經結束了!中國制造的工業4.0時代將要開啟。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