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各項金融數據背后暗藏哪些隱憂?
央行最新公布的3月廣義貨幣(M2)增速僅為11.6%,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末低0.9個和0.6個百分點。3月新增信貸1.18萬億元,雖然高于預期,但市場對此并不樂觀。對此,央行官員盛松成表示,“今年一季度,M2增速雖略有下降,但仍較接近12%的目標值,與經濟增長和物價漲幅預期目標也基本匹配,有利于為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營造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
3月M2增速之所以低于市場的預期,專家們給出了答案:其一,外匯占款同比明顯少增。今年一季度,外匯占款余額26.82萬億元,一季度減少2521億元,同比少增1.04萬億元。其中,3月份當月減少了2307億元,同比少增4048億元。其二,去年同期拉存款力度較大,造成月末存款偏離度考核下今年存款增幅相比去年減少。其三,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監管加強,部分表外融資逐漸向表內轉移。表外融資減少導致貨幣派生相應減少,拉低了M2增速。
很多市場人士表示,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3月金融數據并不樂觀,這令各界對降準的預期也會增加,估計4月份會有一次降準,隨后6月份也會再降一次息,而鑒于下半年美聯儲升息的可能性,國內央行在降息方面會顯得比較謹慎。不過,筆者從最新的各項金融數據分析,認為目前中國經濟存在著三大隱憂:
首先,信貸的高增長,卻無法帶動經濟的強復蘇。一方面,3月新增信貸高達1.18萬億元,高于市場的預期。但另一方面最新PPI已連續三年為負值,CPI仍然數月徘徊在2%以下,說明通縮的陰霾仍將持續。此外,3月匯豐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終值為49.6,預期值為49.3,該數據已創下三個月來最低。這說明我國的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實在堪憂。
為什么會出現信貸高增長,而實體經濟卻仍然處于冰寒季節呢?這就說明了,通過寬信貸、印鈔票等方式,解決不了實體經濟的現有困境,信貸高增長的資金要么流向了虛擬經濟,要么流向了效率低下的地方融資平臺、國有企業等領域。所以,現在即使通過央行貨幣調控之手也解決不了中國實體經濟的困境。而只有激發實體經濟的投資欲望,打通貨幣市場和信貸市場利率的落差,讓貨幣之水真正的流向實體經濟,而不是錯誤將存量資金都引向炒股、炒樓。
再者,直接融資占比較低,間接融資比重偏高。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78.3%,雖然比十多年前人民幣貸款占社會融資規模的85-90%左右要略好一些,但也說明了直接融資占比明顯偏低,對降低融資成本并不利,另一方面也證明了實體經濟正處通縮期,中小企業貸款投資意愿不強,而承擔穩定經濟的主角仍要靠政府的基建投資、國企的項目投資來拉動。
這就造成了雖然M2持續低迷,實體經濟貸款需求偏弱,而銀行的月新增貸款卻常常突破萬億。在發達國家中實體經濟的融資問題,主要是靠發行中小企業債券、IPO、VC、信托等直接融資方式解決,直接融資占發達國家社會融資總額權重占比80-90%之間。所以現在不是降準降息的問題,而是如何提高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總額的比重,盤活社會存量資金,拓寬實體經濟融資渠道,更好的服務于廣大中小企業。
最后,雖然一季度新增人民幣存款4.15萬億,同比少增1.64萬億,增速低于市場預期。專家們認為,一方面是因存貸比考核壓力沒這么大,銀行拉存款意愿減弱;另一方面因股市上漲、理財產品、信托等投資渠道,分流了大量的存款資金。
不過,筆者認為,一直以來中國是全球儲畜率最高的國家,雖然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速高達2.5萬億,增速低于市場預期,但這也說明了企業投資意愿不強,更可怕的是廣大居民的消費欲望不強。
而對于西方國家的人來說,他們因為有良好的社會保障體系,居民大都喜歡透支消費,但在中國由于養老、住房、教育、醫療體系均處在完善階段,所以大家不得不存錢以備萬一。試想如果居民都拿錢存銀行或者投資理財了,那么國內消費將如何啟動呢?如果民間消費啟動不了,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成功又何從談起呢?
3月份各項金融數據已經出爐了,官方的表態是各項數據尚處在合理范疇之中,而市場人士則叫嚷著要求政府降準降息。但我們從3月份的金融數據中看出,期望民間消費來承擔穩定經濟的重任仍遙遙無期、中國的間接融資占社會總融的占比需要進一步改進。還有就是通過高流動性、高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的舊模式已經失靈,中國經濟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調整結構,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