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地方債務危機能被控制嗎?
早在今年年初,業界普遍認為,中國正處于“3D”困局,即中國經濟將在2015年面臨“Deflation(通貨緊縮)、Devaluation(貨幣貶值)和Default(債務違約)”三重打擊,經濟危機幾乎不可避免。更有不少專家和學者將地方債務違約列為2015年的頭號灰天鵝。
而從這次2015年政府預算報告,及財政部長樓繼偉在3月6日“兩會”上答記者問,以及2015年以來的房地產市場運行態勢來看,這只灰天鵝仍在天空中飛,部分地區的債務危機似有爆發風險。
根據2013年末的全國債務審計結果,2015年將有1.9萬億元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到期。此外,到期的地方政府負有擔保責任和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分別為3198億元和5995億元。更有學者指出,鑒于地方政府一直存有隱瞞債務總額的心態,實際債務總額一定高于審計署之前公布的結果。
在金融危機暴發之前,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幾乎為零,而當危機暴發之后,上屆中央政府推出了4萬億投資計劃。于是,各地開始了通過政府舉債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新模式,這使得我國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迄今已突破了20萬億。而過高的債務率,不但會使地方政府還債壓力冗重,而且還容易發生地方政府債務危機。
為了防止地方政府過度舉債,避免進一步發生潛在債務危機,中央政府一方面跟地方政府劃清債務界限,中央政府不再為地方的債務背書。2014年10月的“43號文”明確地方政府對其債務負有償還責任,中央政府實行不救助原則,這無疑讓地方政府倍感壓力。
另一方面,2015年預算報告提出對地方政府舉債實行限額管理,地方政府舉債不得突破批準的限額。中央政府對潛在的地方債風險也留下了口子,樓繼偉稱,今年地方發債6000億,其中5000億是一般債,1000億是專項債;同時,將清理甄別后經法定程序批準的存量債務,分類納入預算管理,對甄別后納入預算管理的地方存量債務允許逐步置換,以降低利息負擔,優化期限結構。
首先,地方政府財政收入過于依賴于房地產業。2014年地方一般公共財政收入7.59萬億元,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4.26萬億元,占比56%,某種意義就是說地方還債能力要看賣地收入了。
從表面上看,2014年地方土地出讓收入同比增加1340億元,增長3.2%,但2015年恐怕要糟糕很多。一方面,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和合同簽訂存在一個時間差,也就是說2014年創歷史新高的土地出讓收入是房地產市場2013年高歌猛進的滯后反應。而到了2015年,隨著房地產市場的低迷,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讓方面的收入增長將繼續縮小,甚至為負。
另一方面,與房地產相關的稅費收入也將大幅減少。2014年5月以來,房價已經連續下跌9個月,時長已超此前2008年、2011年兩輪下跌周期,不出意外的話,房價仍將繼續下跌。2015年前2個月的土地市場開局不利也在說明這一點。根據中指研究院的統計,2015年1~2月,全國300城市土地出讓金為2815億元,僅占去年同期總額的48%。
正是由于2015年商品房銷售額開局不利,房地產投資減速,與之相關的房地產營業稅、房地產企業所得稅、契稅等回落較多。這就會使地方政府財政收入除了受到土地市場收入減少的影響之外,還會受到其他房產稅收不景氣的影響。所以由于經濟下行,特別是房地產不景氣,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地方政府償債能力。
再者,地方政府該如何轉變政府職能,由原來的投資性政府逐步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這樣有利于控制債務風險的規模,使其不致于滾雪球式的快速增長。據中金數據顯示,截止2014年末,地方政府性債務規模約為21萬億至22萬億,比之前審計署發布的數據增長約20%。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的迅速暗中膨脹更不利于風險的防控。
對于地方政府而言,要避免債務風險的發生,如果開源受到掣肘,那么只有節流。就是減少政府之手過度干預市場,而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民生保障領域,提高民眾的幸福指數。就是拿出一部分本該政府投資的項目給民間資本去投資,通過PPP的方式來減少地方政府舉債的規模,減少系統性債務危機的危害度。
最后,需要厘清各級地方政府的真實債務規模,哪些是政府該還的債務,哪些是地方政府平臺公司該償還的債務,哪些又是地方政府隱性擔保的債務,如果兩眼一摸黑,那么什么時候暴發債務危機都說不清楚。一般來說,地方債實際規模要比審計數量大,實際債務總額一定高于審計數目。這是因為在統計過程中,地方政府總是喜歡隱瞞債務總額。所以債務越是隱蔽不露,越是在風險暴發時難以控制。
為啥說2015年是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的黑天鵝?主要鑒于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大,特別是房地產收入驟降,而今年又是地方債務集中到期日,這會使之前一些舉債過度的地方政府發生償債危機。所以要想避免債務危機的暴發,既要通過技術手段允許地方政府“借新還舊”,更要厘清地方政府債務真實情況,更要轉變政府投資職能,能讓市場去做的事情,盡量讓市場去做,這樣政府在很多領域投資少了,債務規模的擴張就會受到根本遏制。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