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打外匯儲備的主意
兩會開幕前夕,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小濟接受《證券時報》采訪時,重提外匯儲備的用途。建議將我國3.8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中的十分之一,逐步轉變為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更直接的資金支持。
由于語義不是非常清楚,只能推測有兩條路或者直接借給企業在國內投資,這等于通過結匯的方式再發一遍人民幣,這是老調重彈。如果是借給企業在海外投資,等于承擔起目前國家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的部分政策功能,以低息貸款方式為海外投資籌集資金。
中國已經是凈資本輸出國。2014年,中國實現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1160億美元,加上中國企業在國(境)外利潤再投資和通過第三地的投資,實際對外投資規模在1400億美元左右,超出中國利用外資約200億美元。
市場對人民幣信心較為低迷。央行網站公布,截止2014年12月,我國外匯儲備為38430億美元,從去年6月的39932億美元一路回落,而去年增量也比前年要減少近4800億美元,創10年最低。今年1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余額為29.3萬億元,環比減少1082.61億元(約合173.3億美元)。國家外管局網站數據顯示,2014年第四季度,中國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912億美元,創16年之最。經濟數據持續數月低迷、人民幣持續貶值預期、美聯儲加息預期是外資的離心器,通常降息后的降準是用來對沖外資外流的利器。
外商投資數確實在回升,商務部的數據則顯示,外商實際使用外資金融今年1月同比大增29.4%,達到139.2億美元。當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266家,同比增31.8%;合同外資金額332.1億美元,同比增長126.2%,遠高于去年年底的增速。很可惜,沒能提振市場對人民幣的信心。2月28日中國央行降息,3月2日盤中美元兌人民幣即期最低點達6.2733元,人民幣較中間價跌幅約1.98%,創逾29個月新低,中間價連續第二日走貶,到近四個月低位。國家外匯管理局日前發布的2015年1月銀行結售匯和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數據顯示,1月結售匯逆差504 億元人民幣,連續6個月出現逆差。
貨幣的信心從長期來看,建立在企業質量上升、投資效益上升的基礎上。國內投資還是國際投資沒有孰優孰劣,投資只有贏利不贏利之分,贏利之后有贏利多少之分,區分好壞的投資,不在于你投資在哪里是否看上去高大上,而在于投資收益如何。
收益情況不容樂觀。根據外管局數據,2011年中國的海外投資凈收益卻為-268億美元,2012年中國海外投資凈收益為-235億美元,2013年我國對外投資收益逆差599億美元。另據張明的文章,中國、日本、德國同為海外主要凈債權國,但在2004年至2010年期間,日本與德國的海外投資凈收益均為正,而中國的海外投資凈收益8年中有5年為負;其次,中國與美國恰好呈現出完美的鏡像,中國作為海外凈債權國的海外投資凈收益為負,美國作為海外凈債務國的海外投資凈收益為正。雖然凈收益為負不等于海外投資虧損,但投資質量比發達國家差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可能買了一大堆資產,收益卻不高。
全球大多數國家都加入貨幣貶值的“新平庸”時代,中國央行不得不順應大勢。國際資本市場對于人民幣持續貶值的預期大大增加,隨著美元的強勁漲勢,資本外流壓力加大,企業結匯意愿降低,更多的愿意留著美元。
很多人打外匯儲備的主意,外匯儲備并不是實際意義上的支付貨幣,將外匯儲備的十分之一即3843億美元作為信貸形式給及企業無疑是望梅止渴。與其打儲備的注意,不如央行直接印發基礎貨幣來得直接、便宜。不如放松政策鼓勵國際化的企業多賺取一些投資收益、提高投資效益來得更實際。無論什么戰略,都必須具有市場思路與企業思維。
國內經濟形勢在轉型中持續低迷,人民幣長期溫和貶值、外匯儲備不再大幅增加,這些外匯儲備還是留著過完這個冬季吧。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