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紅包大戰”背后有啥玄機?
“搶紅包”無疑是剛剛過去的2015年春節假期的最大看點。阿里馬云在春節期間自掏腰包發放近100萬個支付寶紅包,兩分鐘即被搶完。而微信也不甘示弱。通過與央視春晚的首次攜手,從除夕晚上8點開始,用戶“搖一搖”手機可以搶到由各企業贊助商提供超過5億元的現金紅包。數據顯示,春晚播出期間,微信“搖一搖”互動總量高達110億次。
與此同時,阿里系和騰訊系的兩大社交平臺新浪微博和QQ也沒有閑著,每個整點派發的明星紅包和企業紅包引發一輪又一輪的刷屏模式。受此啟發,各種“打車紅包”“旅游紅包”“流量紅包”“理財紅包”也快速傳播,春節發紅包已經成為中國企業通過新媒體自我營銷、提升用戶品牌認知和忠誠度的一個重要手段。
而普通百姓為圖喜慶氣氛,也樂衷于參與“紅包大戰”中來。僅微信紅包在除夕夜一天收發總量就達到10.1億元。雖然紅包大戰落下帷幕,微信支付以近4倍的紅包量完勝支付寶。但是誰勝誰負已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微信和支付寶等互聯網企業為何要向“全國人民大發紅包”呢?他們這樣大把燒錢的背后有何商業利益可圖呢?
首先,移動支付乃互聯網企業必爭之地,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想借“發紅包”的方式來提高客戶群的粘性度。移動支付引領著一個已經形成“物流、信息流、客戶流”自循環的消費服務產業鏈。2014年我國手機支付用戶規模達到2.17億,增長率為73.2%,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近8萬億元,同比增長390%。
可以說,越來越多的人養成了移動支付的習慣。支付習慣的根本改變讓消費者有更多幾率選擇購買產品,畢竟在很多產品消費過程中,支付方式是消費偏好的重要組成部分。移動支付方式符合未來中國消費主力群體80后和90后對消費時尚理念的需求,是在培育和擴大中國未來的消費主力。
再者,紅包大戰加速移動支付的普及,是啟動消費拉動經濟的引擎。今天中國的消費問題已不是無錢可花的問題,而是有錢該咋花的問題。相比銀行比較呆板的付款方式,移動支付平臺正扮演著連接市場、客戶、企業三大消費資源復合型角色,能夠提供全方位消費服務。從消費信息傳播到為消費咨詢再到訂單處理與線上支付,已經完成了一條龍消費服務。
對于發紅包的互聯網企業來說,通過發紅包的方式可以結交客戶,而客戶再反向去了解企業及其產品。本來一些大叔大媽們都比較忌諱移動支付方式,有人甚至還從沒有使用過移動支付。而春節紅包大戰的開啟,將使更多中老年群體都加入到“搶紅包”隊伍之中,而由于他們的加入,將會為中國的移動支付培養出更大的潛在消費群體。
所以將網絡紅包變成全民狂歡的游戲后,使未來中國移動支付產業不僅是年青人的天下,更會有中老年群體的參與,所以互聯網消費的啟動有利于拉動經濟增長。紅包狂歡不僅加速了移動支付的普及,而且開啟了消費拉動經濟的引擎。
最后,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是想通過發放紅包的方式,獲得大數據反饋,這對于企業改善經營與改進產品提供最有力的支持,進而提高產品質量吸引更多的人群來此消費。應該說,移動支付并非單純通過提供便利的支付方式來提升中國消費者的能力,更是從提高整體消費效率來鑄造互聯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新亮點。而提高整個環節的消費效率則需要大數據的支持,以便使互聯網企業有針對性的彌補自身之不足成為可能。
今年春節的“紅包大戰”打得如火如荼,花樣百出,吸引了無數國人的眼球,而紅包大戰的背后,并非是互聯網企業 “人傻錢多”。現在看來,移動支付領域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互聯網企業出錢來大發紅包,不僅可以提高客戶群的粘性度,更可以吸引更多中老年群體加入到移動支付領域,進而促進移動消費的發展。當然,發紅包之后產生的大數據可以讓互聯網企業更有針對性的知道客戶群體消費的切入點。所以春節“發紅包”并非無利可圖的買賣!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