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和快的合并有啥難言之隱?
2月12日晚間,《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滴滴與快的正在討論合并事宜,合并后的公司估值約為60億美元。國內媒體則進一步表示,二者在合并后新公司的股權分配比例為55%和45%,滴滴比快的高出10個百分點。新公司管理層將以滴滴打車團隊為主,程維出任新公司CEO,快的高管團隊大部分將套現離場。
當媒體向兩家公司進行求征之時,滴滴公司副總裁朱平豆和快的公司資深副總裁陶然均表示否認。滴滴方面則表示,兩家公司處于激烈的競爭中,絕不可能合并。而業內人士則透露,滴滴快的正在討論合并,在騰訊阿里之外的主要投資者均對該合同表示贊同,只等騰訊、阿里兩家公司達成共識,年前將有最終結果,雙方的爭議點則在于占股比重。
截止目前,滴滴和快的背后的主要投資人分別為騰訊和阿里巴巴,它們分別使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作為主要支付手段。如果兩家合并之后,滴滴和快的的兩個APP將同時提供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兩個支付渠道。對于滴滴和快的的合并原因,市場紛紛猜測,原因無外乎以下三點:
首先,作為打車軟件的滴滴和快的,是一個完完全全燒錢的行業,可能對于財大氣壯的阿里、騰訊而言毫不在乎,但是對于的滴滴和快的的其他資方卻是不堪承受之重,所以雙方希望攜手聯合,搶在Uber(海外打車軟件公司)之前沖擊IPO,這樣不僅可以在資本市場上買個好價錢,而且IPO融資之后,還可以終結打車軟件行業只會燒錢,沒有進賬的歷史。
現在的狀況是,Uber不但拿了百度的錢,它還拿了高盛更大一筆錢,進軍中國市場不過是擺出一種姿態,其真實用心,就是想在2015年登陸納斯達克。目前,海外媒體已經開始炒Uber的估值與IPO話題。在這個窗口,如果在IPO節奏上落后對手一步,至少會在2015年會失去先機。所以滴滴和快的的合并,只不過是一場資本運作百米沖剌,機構套現的前奏而已。
再者,雙方惡性爭斗,結果只會是一對輸家,受益的是出租車、乘客和私家車主,特別是介入專車業務后,對私家車主的補貼上更是陷入了惡性競爭。有媒體報道稱,滴滴打車每天的補貼與運營成本就超1000-2000萬人民幣。此前有媒體稱,私家車主常常在兩家之間搖擺,誰家補貼高就掛告哪家。所以惡性競爭只會造成打車軟件行業燒錢更快。
此外,交通部日前表態私家車禁止介入專車運營,滴滴與快的不得不尋求私家車之外的車輛來源。其中,有租賃車輛和牌照資源的租賃公司,是最為現實的渠道。而兩家合并之后,也可提高對于租賃公司的議價能力,不致落個兩敗俱傷,第三方得益的境地。
最后,快的與滴滴要與老對手神州租車一爭高下,只有合并才能降低各種成本。在1月底推出自己專車服務,這在某種程度上也促進了滴滴和快的合并。與滴滴快的相比,神州專車背靠神州租車總數超過6萬輛的自有車隊,以及大量租賃汽車牌照,此外神州租車已經在港股上市,在購買車輛上融資渠道更為多元化。
如果滴滴、快的想要發展自有車隊,則就需要募得更多資金,而兩家公司的合并使可可達到降低融資成本、擴大市場份額的目標。隨著新公司的組建也將更有利于其通過各種渠道來再融資。對于滴滴、快的來說,只有擁有自己的汽車租賃公司,才可能與神州專車一爭高下。
盡管快的與滴滴否認合并事宜,但是筆者認為,與其惡性競爭,盲目燒錢,最終落得個兩敗俱傷的結局。倒還不如雙方攜手共進,這樣既可以擴大國內市場份額,又可以強強聯合共同IPO上市。更重要的是,兩家合并抱團之后,既可在對手面前更具有競爭實力,又可以降低融資成本,為將來組建自有車隊而奠定基礎。所以對于滴滴和快的而言合并只有百利而無一害。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