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在美面臨集體訴訟意味著啥?
中國互聯網企業最耀眼的明星阿里巴巴,在美國正面臨一朵巨大的烏云。除了四季報營收不及預期,以發起集體訴訟聞名的美國律師事務所Pomerantz為首,至少已有5家美國律所,宣布將對“阿里巴巴涉嫌信息披露不充分”展開調查。這可能引發大規模集體訴訟的連鎖反應。
這次針對阿里巴巴的集體訴訟的起因是,來自之前的那場眾所周知的輿論風波。1月28日,國家工商總局官網發布一份對阿里巴巴行政指導的“白皮書”,指出其存在5大問題。隨后,淘寶發布聲明,稱工商總局網監司司長劉紅亮“情緒執法”,決定向工商總局正式投訴。“白皮書”當晚被撤。
此事雖然暫告一段落,但是美國機構投資者卻不是這么想的,現在麻煩出在由原來的阿里與國家工商總局的口水仗,演變成了美國機構投資者、律師事務所對阿里巴巴掀起的新一輪巨浪。最先發布聲明的紐約律所pomerantzllp在1月29日表示,公司將代表投資者調查阿里巴巴和相關監管部門是否違反了《美國1934年證券交易法》中的10(b)和20(a)條款,希望相關投資者與之聯系。另有四家其他律所也發布了類似聲明。
馬上在美上市的阿里巴巴股價備受打擊。阿里巴巴發行價為68美元,上市第一天開盤價高達92.7美元。2015年1月26日收盤價103.99美元,到1月30日時,收盤價為89.08美元,四個交易日總市值蒸發約367.53億美元。不過阿里巴巴方面則回應稱:“阿里巴巴認為訴訟中指控的罪名缺乏法律依據,公司將積極抗辯”。 那么這次阿里巴巴在美被律師所大規模集體訴訟意味著啥呢?
對這一點,實際上大部分消費者雖不認同,卻在心理預期接受范圍內。按阿里巴巴的辯解,作為平臺若無需對假貨負責,那么眾多同樣不自己生產,只是把不同來源的貨物“搬來搬去”的店主,不是同樣無須負有責任?淘寶在商品質量控制上存在疵漏之處,這是新市場形態的一種原罪。此種原罪對淘寶網與眾多店家來說,要想徹底擺脫“假冒偽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將會始終成為渾水之類的美國空頭公司的重點攻擊對像。
再者,阿里現在需要自證的關鍵點是:去年9月上市前,7月與工商總局的見面與監管報告,高管是否知情并且隱瞞。美國投資者對“有假貨”這類經營性風險,倒未必在意,但隱瞞則是另外一回事了。盡管,國家工商總局稱“白皮書”實質是行政指導會議記錄,不具有法律效力。馬上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張茅會見阿里馬云,雙方同意聯手打擊假貨。但美國投資者需要知道的是,阿里巴巴在上市之前有沒有隱瞞淘寶售假的真相。
最后,在美國資本市場,曾遭遇“圍攻”的中概股不勝枚舉,涉及中石油、新東方、分眾傳媒、蘭亭集勢、世紀互聯、聚美優品、安博教育、龍威石油,其中集體訴訟居多。不過,中概股遭遇集體訴訟所付出的代價也很大。去年5月聚美優品在紐交所上市,7個月后遭PomerantzLLP發起集體訴訟,指控聚美優品向投資大眾發布了錯誤的、誤導性的聲明。隨后4個月里,聚美優品市值縮水60%以上。
可能對于一家非上市電商來說,售假不算啥大事兒!但對于已上市的阿里巴巴來說,卻是天大的事情。讓人擔心的是,馬云等阿里高層向來對“假冒偽劣”不夠重視。去年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馬云竟然反問,“如果有假貨,每天銷售額能有六七十億嗎?”把銷售額大與無假貨劃等號,而事實上是假貨泛濫。所以一旦阿里巴巴被證明高層曾在上市前隱瞞此信息,那么不僅是股價被嚴重做空的問題,更可能使阿里電商平臺在海外拓展業務的難度大幅增加。美國的貿易代表團早因淘寶侵犯知識產權,而稱其為“臭名昭著的市場”。
阿里巴巴去年在美國IPO上市,籌集了數額龐大的資金,分析師們也紛紛看好其股票價格。但是這次淘寶和國家工商總局的口水仗,卻讓美國投資者覺得似乎有受騙的賺疑,發動了集體訴訟程序。一方面,淘寶平臺售假程度遠比想像中要大得多,人們對其股價估值偏高了。另一方面,阿里高層在上市前有刻意隱瞞監管報告之嫌,這就是美國投資者集體訴訟的原因。更讓人擔心的是,如果淘寶售假在阿里IPO之前隱瞞是事實,那么阿里不僅是陪得很慘,而且股價或許也將一蹶不振。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