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會不會出現地方債務危機?
2014年即將過去,金融市場兩大戰役去杠桿、間接融資轉為直接融資,投資者的關注點轉向地方債,最大的疑問是,地方債是否會出現兌付危機?
2014年、2015年到期的政府直接負債分別占21.89%和17.06%,到期債務分別為2.4萬億和1.8萬億,今明兩年將有4.2萬億元地方債到期。
這并不是最終數據,根據審計署公布的審計結果,截止至2013年6月底,全國各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20.70萬億元人民幣,考慮或有債務后,全國各級政府債務約30.28萬億元,其中地方政府債務余額17.9萬億元。目前地方債還在摸底過程中,今年10月,財政部部署了清理甄別存量地方政府債務的工作,2015年1月5日,上報存量債務,估計這一數據比17.9萬億要高得多。
債券市場總體風險可控,可能出現局部崩塌現象。
9月底公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國發43號)明確提出建立“借、用、還”相統一的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機制,目前在甄別債務的基礎上確定債務的規模和性質,制訂未來的地方債過度舉措,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政府與企業的債務徹底分開。
去年年中,地方政府存量債務余額17.9萬億中,6.9萬億是通過平臺公司舉借的債務,這6.9萬億披著政府外衣的平臺債怎么處理?
政府嚴格管理,不再混淆政府與城投債的邊界。未來城投債的發行量下降,根據Wind的數據,11月城投債單月發行規模由10月的1229億元小幅降至1072億元,同比多增量也有所減少,為242億元,有機構預計,明年傳統城投債供給僅4000億元,甚至更少。12月5日,“14天寧債”與“14烏國投”兩只地方城投債,先被納入,而后又被剔除出政府債務范圍,向地方政府發出直接警告,不許把城投債納入地方政府增信范圍。
山東緊隨43號文步伐。12 月18 日,山東省政府下發了《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國發{2014}43號文件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的實施意見》,山東版43 號文明確“經國務院批準的政府存量債務余額只減不增,除正常清償外,債務數據不得調整”,納入政府存量債籃子里的由政府負責償還,其他的在市場中自求多福。
如果地方政府隱瞞負債,上級政府一概不給予二次求助的機會。另一方面,在“控制和化解政府性債務風險”部分指出不救助對市縣債務。這些文件的出臺,使得各級地方政府不得不在最后的甄別中上報所有或明或暗的債務,相信到明年截止期,地方政府的債務數量將有較大幅度上升。
城投債風險系數總體上升,承銷者減少,購買者興趣下降,從市場的角度而言,以往追隨政府步伐以剛性兌付為依托,大肆追捧城投債的現象將有所下降。即使政府為了短期市場穩定不得不進行一些剛性兌付,風險上升、債券市場化是大概率事件。誰買誰負責,誰借誰償債,不納入預算、不經審批的政府一概不負償債責任。
對地方債、城投債不至于使用休克療法,讓正在進行中的項目爛尾,讓銀行成為壞帳接受器,同樣是中國經濟不能承受之重。根據2013年6月底的數據,考慮或有債務后,銀行貸款約10.1萬億元、債券1.8萬億元、信托融資約1.4萬億元、金融機構融資0.33萬億元、融資租賃0.23萬億元。銀行仍然是政策性平臺公司最大的金主。
穩健轉變,市場化融資方式將成主流。
拓寬發債路徑,中航資本12月25日公告,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計劃發行不超過15億美元的蘇庫克(Sukuk)債券(或美元債券),期限不超過5年,中國地方政府首發蘇庫克債券(伊斯蘭債券)。
財政部、發改委和央行此前力推政府債務PPP化,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來替代傳統政府融資平臺運作,針對某一項目和社會資本一起臨時組建一個項目公司,以PPP的形式融資,項目運營期結束,要么回歸融資主體所有,要么政府全額回購。
無論是國企改革,還是化解地方存在債,PPP形式備受青睞,地方債關鍵的問題由此轉變為,民資是否有足夠的信心與地方政府合作,進入基建領域?這取決于地方政府信用,項目公司的市場化程度。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