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息車貸”背后暗藏三大貓膩?
“首付僅需20%,可尊享最長2年的0利率優惠”、“悠享0利率,日供不超47元,僅一頓意式早餐價”……噱頭十足的廣告,讓貸款買車儼然成了一件時髦的事。貸款買車無需付息,這對于囊中羞澀的80、90后年青人來說無疑是“福音”。于是很多人都咬牙試著去過一把“無息車貸”的美妙體驗。
在某銀行信用卡官方網站上,筆者了解到,該行為購車者提供了兩種選擇,分別是12期(一年)、24期(二年)分期服務。而貸款金額上限則根據購買車型以及持卡人信用狀況的不同,從2萬至20萬元不等,首付比例一般不低于凈車價的30%。
另據業內專家表示,“無息車貸”的產生,是銀行和4S店合作的結果,無息貸款相當于4S店的一種促銷手段。所謂零利息,也并非沒有利息,而是與銀行合作的汽車廠家替客戶在貼息。而筆者覺得,“無息車貸”更加類似于“京東白條”等個人消費貸款模式,在當前競爭激烈的汽車消費市場上,企業通過這種“金融手段”可以維持較好的業績。而對于廣大消費者來說,“無息車貸”雖然充滿誘惑,但是其中貓膩很多。
首先,“無息車貸”的先決條件太多。有的銀行除了規定消費者購車的4S店以外,還具體規定了購買的車型,以及一般首付不低三成,這樣消費者才可獲得在1年內免貸款利息的優惠。不過買車辦免息的消費者,車價優惠折扣肯定沒有了,而現在動輒數萬的優惠折扣,不可能讓消費者對此無動于衷。說白了,就是商家和銀行拿消費者的購車折扣去充當利息了。
再者,一些有實力的經銷商或汽車廠家,自己開始搞汽車金融公司,因為他們看到汽車金融消費模式會成為一種大趨勢,當然也想從中分得一杯羹。如果消費者在購買汽車時需要貸款,經銷商會指定自己的汽車金融公司,雖然也是“無息車貸”,不過金融公司要收取一筆不小的手續費,少則1000元,多則超過5000元,有的甚至按照貸款金額的百分比繳納。
舉個例子,在菲亞特北京某4S店,消費者被店方告知,如果購買致悅車型,需首付50%,貸款期限最長為2年,雖然無需繳納利息,但需要繳納貸款額的5%作為手續費用。而筆者認為,如果算上全額付款可享受的折扣,再加上5%的手續費用,通過貸款購車的消費者實際支出并不低。
最后,無息車貸期內,消費者往往被要求購買車輛全部保險。而全款購車或者普通方式貸款購車就無需繳納如此多的保險費用。同時,部分商家還會限定貸款時限,最長為1年。我們以一輛12萬元的品牌汽車執行無息條款為例,貸款一年,首付36000,貸款84000元,銷售商雖然送一年利息5300元,但是如果加上2000元的手續費,5500元的全險,消費者選擇無息貸款購車要比一次性付款購車多掏數千元。
“無息車貸”表面上看很美,可以圓一些年輕消費者的購車之夢,但是消費者最終可能付出的代價要遠比“全額付清”車款要大得多。筆者提醒想要享受“無息車貸”金融便利的消費者,注意潛在的條款風險和還款風險,看清附加條款是否適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并算好經濟賬。不要因為部分車型首付比例不高,貸款不用付利息就沖動消費,無息貸款本質上還是商家的一種商業行為,是一種營銷噱頭,消費者仍需理性購車。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