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區稅收改革穩健有余進取不足
自貿區直銷物品被大量搶購,成為自貿區成就的主要標志,這并不是個大榮耀。
今年8月,外高橋進口商品直銷中心自貿區店發生搶購潮,從美洲、非洲運來的海鮮、水果被一搶而空,直銷中心很快推出龍陽路地鐵站和臨港兩家分店,預計春節前再開6家,未來還有長三角與中部地區等具有消費能力的城市。
進口商品直銷本質上與跨境電商類似,貿易企業壓縮中間環節。進口直銷中心的部分商品比一般超市便宜20%左右,其中壓縮的成本是各級代理的運營流通成本,直銷中心直接和一級代理合作。以進口巧克力計,關稅稅率8%,加增值稅率17%,計算下來進口綜合稅率約26%,國內價格比原產地貴100%以上,主要是經銷商流通成本利潤。
另一個降低成本的方法是運用跨境電商“保稅進口、行郵出區”,避免過高的進口商品綜合稅率,自貿區商品進口后,在自貿區如果開設“保稅展示交易平臺”,商品在展示過程中保稅,賣出去才交進口關稅,運到國內其他地區行郵稅稅率一般為10%,通常情況下比“進口關稅 增值稅”要低。未來在保稅區如果建立藝術品、高端消費品、茶葉、酒類等展示交易平臺,將形成一個個的直銷中心。
很小的渠道創新也是創新,但渠道創新不能等同于實質創新。
自貿區不以稅收優惠取勝,以制度創新、高效交易取勝。與國際其他自貿區比較,上海自貿區稅收優惠不明顯,沒有突出“離岸”二字。
10月30日,媒體披露,對于有關促進自貿區境外股權投資和離岸業務發展的稅收政策,上海市已經形成了建議方案,并上報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國家稅務總局已經啟動了相關政策的研究工作。目前自貿區企業均需就離岸業務產生的利潤,繳納25%的企業所得稅,不僅遠高于香港16.5%、新加坡17%的理論所得稅,企業呼吁在所得稅方面,與在岸業務有所區別。并且,自貿區內的企業生產、加工并經“二線”銷往內地的貨物,仍需照章征收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
自貿區的稅收與其他地區持平,并不意味著自貿區,或者中國其他地區的稅收已經進入法制、公平與透明軌道。
目前的稅收仍以鼓勵制造、鼓勵出口為主,與鼓勵貿易、鼓勵服務、鼓勵創新的方向并不吻合;監管手段側重于僵化的現金流、發票流,與企業集團化、四處出擊的發展趨勢不匹配。德勤稅務技術中心華東區總監朱正萃表示,傳統上稅務機關偏于注重發票流和現金流的嚴格匹配,這與現有金融改革的方向和趨勢可能形成潛在沖突。在自貿區跨境交易資金靈活管理的情況下,資金如果匯總到集團運營中心下統一進行收付,這就要求稅務征管部門對傳統的監管思路做出調整。
稅收如果繼續鼓勵出口,如何抑制中國的過剩產能?如果離岸稅收優惠仍以大型制造業為主,如何讓自貿區成為創新之地?中國稀缺的環境、金融、醫療等資源如何快速在自貿區生根發芽,播散到全國各地?
可能擔心離岸稅收沖擊在岸稅收,“利潤轉移和稅基侵蝕”,稅收方面改革的實質進展并不快,甚至在股權所得稅等方面,上海的步伐還趕不上中關村等試點地區。這些事件再次突顯,上海自貿區創新的勇氣,與創新的速度,創新的穩健主要不取決于上海,上海對于自貿區沒有獨立的話語權,尤其在金融、稅收、貿易等事關開放的重要領域。
開弓沒有回頭箭,稅收改革開了一道門縫。
今年1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了《關于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出口稅收政策的通知》,關鍵改變是,“購進出口貨物取得合法有效的進貨憑證”也可適用增值稅、消費稅免稅政策。
其他地區早已躍躍欲試。2012年12月,海關總署批復包括杭州在內的5個城市作為跨境電商試點城市。在2014中國電子商務博覽會上,杭州市委常委佟桂莉透露,杭州將向國家申報中國杭州網上自由貿易區,杭州正視圖搶占電子商務發展的制高點,率先建立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及網購網稅等新興通關模式。其直言,當前開展的試點工作還是適應性的、修補性的、局部性的創新舉措,還沒有把跨境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型的貿易的形態,來做出單獨的全面的綜合的制度安排。鄭州等試點城市按捺不住突破舊框架的沖動,各展神通。
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原國家海關總署總工程師楊國勛為跨境電商自由貿易背書,認為網上自由貿易試驗區“一可以解決非常大面積或各地必須同時統一開展的試驗問題。二是醫療、教育、文娛等服務業要有大量群眾參與的問題。三是金融及各種文藝、動漫等網上業務和虛擬產品,沒有實體物流,和區域卡口沒有關系,無法‘二線管住’的問題,特別是現在的金融改革。四是解決需要參與試驗的企業不在試驗區內等等問題。”
改革意志已經形成一股合力,強烈沖擊陳舊的堤壩,要求建立新的市場秩序。
公平地說,上海自貿區優惠稅收有受惠者,如融資租賃公司。根據去年10月公布的稅收細則,試驗區內注冊的國內租賃公司或其設立的項目子公司,從境外購買空載重量在25噸以上并租賃給國內航空公司使用的飛機,將享受增值稅優惠政策。5%的稅率與現行增值稅17%的標準稅率相比,政策的適用范圍從航空公司擴展至租賃公司,降幅極大。
11月19日,澎湃新聞網報道,11月18日揭牌的東航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東航租賃),成為上海自貿區第一家擁有航空產業背景的融資租賃公司。此前的11月14日,東方航空向東航租賃擬在上海自貿區或天津東疆保稅港區設立的全資項目子公司,以融資租賃方式承租14架飛機,目錄價格合計約12.16億美元(相當于約74.78億元人民幣),融資金額為這14架飛機購機總價款的90%。在扣除支付給東航租賃的融資租賃手續費后,可為東方航空節約融資成本約1300萬美元(約7995萬人民幣)。
融資租賃的開放正如FT帳戶一樣,是自貿區顯而易見的優勢,也是迄今為止較大的實質創新。
必須強調,自貿區的發達絕不能僅僅靠風控機制可疑的大企業(此前國航、東航在金融衍生品領域均有慘痛失利),必須是活水養活魚,各類霜天競自由,放低門檻讓各種規模的企業進入,我們并不知道真正的企業家隱藏在哪個角落里,優惠政策選擇性撒給某些企業,小而言之對自貿區改革不利,大而言之,對中國市場經濟發展不利。
上海自貿區稅收改革已經形成推向全國的經驗。今年6月,國家稅務總局決定在上海自貿區率先推出“辦稅一網通”10項創新服務舉措,目前,自貿區已推出32個網上自主辦理事項,網上自動賦碼充分利用信息時代的優勢,新辦企業取得稅務登記證的時間縮短為3天之內。跨境服務貿易對外付匯,原來稅務機關審核時間要20個工作日。現在,5萬美元以下的非貿付匯全程網上備案;5萬美元以上的對外支付備案事項,辦稅服務廳當場辦結。
這是明確的進步,稅收部門跟上了信息時代的步伐,不再讓手工時代的等待成為常態。稅收部門的衙門作風,有轉為服務作風的可能。
進步是局部的,從稅收的激勵機制的根本,從推動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等方面,自貿區的稅收改革正如整體的稅收改革一樣,保守,艱難。
建立自貿的目的,不是為了測試穩健,而是為了測試壓力,在消費服務主導的情況下,在各類企業的沖擊下,稅收能夠到什么程度,而不是讓表面穩健的稅收制約了奔馬騰空的四蹄。
正是從此出發,對漂亮的汽車平行進口改革,由于沒有改變稅收貿易實質,承受不起過多贊譽。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