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區金改關鍵細節成功
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框架已經搭成,企業體會到了跨境人民幣融通的好處。而從自貿區為人民幣國際化與市場化測試壓力,從爭奪國際定價權的角度,自貿區金融改革剛剛起步。
自貿區金融改革制度框架已現雛形。“一行三會”先后出臺的支持自貿試驗區建設的51條指導意見,加上中國人民銀行上??偛繒虾cy證保三局出臺的9項實施細則,構成了金融支持自貿試驗區實體經濟發展的總體政策框架,明確了自貿試驗區金融改革的總體方向。”
一行三會所能做到的最大協同。拜自貿區所賜,上海初步爭取到離岸人民幣金融中心的地位,金融機構數量、交易所、交易品種有所上升。從本質上,上海自貿區已經被“定”為中國爭取大宗商品國際定價權的橋頭堡,著眼的不是大連、鄭州,而是紐約、倫敦、芝加哥。
金融機構數量已有長足進展。截至8月底,自貿區內有銀證保持牌機構87家,其中中資銀行分行15家,外資銀行支行23家,非銀金融機構2家;保險公司分支機構13家;證監會審批的金融機構再投資項目15家;支付結算機構17家;類金融機構453家(融資租賃企業296家,股權投資企業157家)。11月《上海證券報》報道,銀監會已經批準全國信托登記中心落戶上海自貿區,細則待定。
期貨交易領域成為領頭羊。黃金交易中心在上海自貿區掛牌,9月18日,黃金國際板正式亮相;2013年11月6日,能源中心注冊于自貿區,今年冬季可能啟動原油期貨品種的交易。未來兩年還將建設石油天然氣、鐵礦石、棉花、液體化工品、白銀、大宗商品、有色金屬等8個國際交易平臺。不僅如此,上海證券交易所擬在自貿區內設立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包括外匯交易中心、股權交易中心等要素市場也將開放面向國際市場的金融業務。
很清楚,數量取勝不是真正的成功,其他雄心勃勃試圖成為亞太金融中心的國內城市,會把數量爭奪戰的失敗,看做政策的偏袒,認為上海的金融地位并非市場競爭得來。
本質上,自貿區金融改革是規則與能力的考驗。自貿區和紐約似乎很像:自貿區有看防極嚴的金庫,讓人想到紐約聯儲銀行神秘的地下金庫;自貿區將定期發布中國原油庫存數量,讓人想到美國能源署發布美國原油庫存數據,國際原油市場價格大幅波動。
定價權爭奪戰,一觸即發,劍鋒所指,非常明確。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國,中國不能重蹈買什么什么貴、賣什么什么便宜的慘痛覆轍。
有愿望是一回事,能不能實現愿望是另一回事,某些失敗案例顯示,只有壟斷企業參與、缺乏活躍交易的市場,缺乏國際投資者參與、缺乏儲備、資金境內外進出困難重重、監管僵化卻極不規范的市場,不可能獲得定價權。
大宗商品與黃金價格距離國際定價權相當遙遠。
中國期貨市場在十年前迎來燃料油期貨,并未奪回在國際定價體系中的定價權。爭奪定價權是艱難的持久戰,亞太其他市場隸屬難兄難弟,無論是日本、韓國、印度還是俄羅斯的原油期貨交易,活躍度均很弱,新加坡2002年推出的Dubai原油期貨已經退市,亞洲現有的原油期貨不活躍,宣告定價權爭奪戰失敗。
期貨市場成功,吸納各方投資者參與,反映真實的市場供求,讓資金自由流通、有對沖風險的工具至關重要。建立活躍市場的前提是,海納百川的自信,與敢于嘗新的勇氣,以及高效的規則體系。
上海黃金交易交易同樣蕭條。11月17日媒體報道,國際板成交量難以與國內主板比肩。從近兩個月的成交情況來看,三個品種,其中iAu99.99占總成交量的90%以上,是絕對主角,其他兩個品種成交稀少。然而,就算主角,日成交量也以500kg左右為多,僅是主板Au99.99的2%-5%。專為境外投資者設立的iAu99.5合約幾乎無成交。交易如此不活躍,價格也就跟隨境外市場而行,人漲我漲,人跌我跌,根本談不上爭奪戰。
交易清淡,根源在于管控體系嚴密,在于缺乏草根精神。上海黃金交易所有關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現有條件下,既要實現境外投資者的資金和黃金實物自由進出,允許境外資金、境外黃金實物與國內資金、國內黃金實物在同一個平臺上交易,又要防止突破國家外匯管理和黃金進出口管理的規定,禁止利用黃金交易進行洗錢、非法資金轉移等行為,十分困難。
自貿區的金融創新為活躍交易開了一道門縫,國際投資者可以通過自由貿易賬戶,自主參與黃金交易所所有黃金合約,結算便利,便于監管。
但理想不能照進現實,中國境內價格是影響全球的杠桿,國際板主動放棄了境內草根價格的最大優勢,成交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際投行貨國際會員的交貨意愿。自貿區內的庫容不能從國內直接調貨,需要從海外運往自貿區的漫長運貨周期。
上海期貨市場強調規范,強調自律,鼓勵交割,嚴控風險,這是降低信用成本的重要步驟,與各種山寨市場有鮮明區隔,無可厚非,值得鼓勵。硬幣的另一面是,必須學習境內鎳、鐵礦石等電子盤的成功要素,讓境內生產商、機構、投資者競價,形成中國價格,傳導到國際市場,現在是太阿倒持,授人以柄,并不聰明。
設想,如果上海自貿區成為中國互聯網金融公司的熱捧之地,成為各類電子交易的集聚之地,成為具有國際視野、中國市場的企業的流連之所,成為各種股權交易者們評頭論道的必到之處,何愁不成為亞太中心。要爭奪國際定價權,上海自貿區首先要成為中國的有效價格定價中心。
到目前為止,落到實處、受到廣泛好評的是自由貿易帳戶(FT)。
截止到9月20日,10家中資銀行已經接入自由貿易帳戶信息監測管理系統,已開立4110個自由貿易帳戶。9月26日,自貿區內銀行業金融資產總額1772億元,各類貸款余額675億元,存款余額1123億元,占上海比重分別為1.7%、1.5%、1.6%,不良貸款率0.16%,比上海的0.97%低0.81%。表面看來,占比不高,但區內機構與企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上海瑞墾投資有限公司通過FT帳戶將850萬美金投資資金匯往境外,按照競標合同規定,在合同簽署后10個工作日內完成,由此成為自貿區醫療企業第一單跨境并購業務。有賴于備案制,企業利用直接投資外匯登記業務權下放,便可一次性完成外匯登記、帳戶開立、資金劃匯等一系列手續,以往需要一系列審批,至少2到3個月。
上港集團海外融資,分別在今年2月、4月、6月、9月進行了4筆境外融資,總計179.6億元人民幣,相當于整個自貿區境外融資余額的80%,境外融資僅利率就降低100多個基點,財務成本從6%左右,下降到綜合成本4.91%,企業利息節省2個億。
享受慣資金自由流通、資本項下開放的國際企業有可能感受不到其中的巨大變化,而對于中國企業而言,這是大旱甘露。
蕭條的市場在于,以國際定價權的雄心拱手讓出了國內價格,志大才疏,不接地氣。金融改革成功之處在于,以極小的切口,實實在在幫助到實體企業,以實質改革,推動進步。
中國改革都需要以極小的關鍵改革倒逼的勇氣,除了不停地游說之外,讓實實在在得到好處的企業,形成改革的強大同盟軍,這是改革最終能否成功的關鍵。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