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機器人浪潮中只能喝粥?
記得電影《摩登時代》的人,還會記得卓別林時代的現代化,流水線上的工人最后精神錯亂。
這樣的場景有點熟悉?在富士康流水線操作的人,甚至更為極端地上了樓頂。
現代制造業并不是流水線的同義語,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富士康已經開始大規模研發機器人,希望日后以機器取代某些環節的人工。筆者在汽配廠看到,只要有大量穩定的訂單,企業主的第一件事就是購買機械手臂取代人工。沈陽新松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2012年接受《新財富夜談》量表示,100萬中至少有30萬不屬于就業崗位,血汗工廠就必須要由機器人來做。但訂單有變化,產品周期非常短要大量供貨,這時候才需要大量人手,機器人再智能,也需要編程,要調試。
在訂單穩定制造工廠,機器人好處多多,沒有成本大幅上升難題,不會因為情緒變化生產出不合格的零件,提高了標準化率,幾乎所有的企業主都表示,購買機械手臂雖然貴,但長遠來看成本更低。而在潔凈、危險作業、物流等領域,機器人也發揮著人工難以發揮的作用。
2013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了36560臺,同比增長60%,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機器人大國。盡管如此,我國機器人數量使用密度較發達國家而言依然較低,在每千人機器人擁有量這個指標來看,我國僅有23臺/千人,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與世界平均水平的55臺也有較大差距。從自動化水平最高、機器人應用最多的汽車行業來看,五大世界先進汽車生產國日本、德國、法國、美國、意大利的汽車工業機器人密度均達到了每萬人1000臺以上,中國即使大幅增長也僅有每萬人213臺。
有人責怪憑什么裝配也不如德美日等國,只有一個原因,流程與標準化程度不如發達國家,而機器人的標準化程度比人工好得多。蘋果某些微細螺絲的規格,被要求精確到百分之一毫米,機器人的操作要好得多。
中國機器人行業規模飛速發展,2013年增速50%。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制造業工人數量在5000萬人左右,而工業機器人傳統替代的領域如汽車、電子、化工及食品等行業的工人數量在3000萬人左右。假設2020年前后這些行業的平均工業機器人密度達到100臺每萬人,則有30萬臺工業機器人的替代空間。
機器人行業不如高鐵國產化率高,中國作為機器人最大的市場,缺乏核心技術,核心部件存在嚴重瓶頸,國產機器人在國內機器人市場的份額只有13%,在高科技的機器人領域,我們通常賺的還是組裝的辛苦錢,跟蘋果贏利份額有的一比。
廣州數控副總工程師何英武今年4月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機器人)上游是核心零部件,主要是減速機和控制系統,這相當于機器人的‘大腦’,中游是機器人本體,就是機器人的‘身體’,下游是系統集成商,國內95%的企業都集中在這個環節上”。一般一臺機器人本體上一般有6個減速機,1到3軸用的是日本帝人進口的減速機,4到6軸可以用中國自主研發的減速機,但技術不成熟,無法批量生產。國內機器人使用的減速機、伺服電機及驅動還是以國外供應為主,其中日本為最大的減速機出口國。
機器人上游利潤價值最高,僅減速機一項占機器人成本的35%左右,電機、控制器部分占10%左右。國產機器人本體由于關鍵零部件成本較高,毛利率出現負值之外,機器人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保持比較高的毛利率水平,其中以醫療手術機器人毛利率水平最高接近超過70%。
日、韓等國實行機器人強國戰略,如何英武先生所說,“韓國重視服務類型(如教育、娛樂)機器人,主導這類型機器人的標準;美國主導高端機器人,如勘探、防爆燈功能機器人;日本的工業機器人非常出色,且比ABB價格便宜;瑞典的ABB代表歐洲的技術,工藝非常精湛,擁有最完整最好的產業鏈”,中國需要所有上述這些機器人,問題是,那些忙于跑馬圈地的企業已經準備好了嗎?
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統計,截至2014年6月,全國已建或擬建的機器人相關產業園(基地)已超過30個,產業園規劃面積超過2.8萬畝。到2020年的規劃投資額超過5000億元。機器人不是房地產化,不是地拿得多、園區面積大就有核心產業,股市造概念同樣不能突破核心技術瓶頸。
中國機器人需要運用全球開源系統,讓愿意動手的年輕人在車庫中用國內廉價的零配件,制造出創意十足的機器人,最終不僅進入企業,還能進入尋常百姓家。對于中國創業者來說,追根究底,制度與技術才是真難題,而不是其他。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