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永遠缺錢
銀行永遠缺錢,不能從股市融資,只能另謀出路。從這個角度說,股市低迷未必不是拒絕了圈錢。
7月,四大行存款負增長約1.5萬億,同期貸款新增量約為2100億。這一數據與6月截然不同,6月當月金融機構整體本外幣存款大增3.95萬億,新增貸款為1.08萬億。沖存款勁頭松懈,中小金融機構爭奪存款,以及央行審慎的政策,都讓大銀行能受不已。
不僅存款減少,糟糕的是壞帳在上升,使銀行的撥備等不得不增加,資金饑渴癥愈加劇烈。7月25日,銀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達6944億元,比年初增加1024億元,連續11個季度上升;不良貸款率為1.08%,比年初上升0.08個百分點。2013年末,全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5921億元,同比增加992億元,今年上半年新增不良貸款已超去年全年32億元。
壞帳數據是否全面、真實,暫且存疑。最近的一系列舉措,都是為消除壞帳作努力,銀監會批準江蘇、浙江、安徽、廣東和上海五省市設立或授權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從金融機構購買不良貸款。青島等地的虛假倉單、虛假質疑,浙江、江蘇等地的擔保圈崩潰,讓人憂心忡忡。8月4日,《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在已經公布上半年數據的10個省份中,僅西藏不良貸款余額與不良貸款率“雙降”,其他省市均吃緊,尤其是山東,今年上半年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815.37億元,比年初增加167.31億元,不良貸款率1.57%,比年初上升0.22個百分點。對比去年上半年,今年上半年山東省新增不良貸款余額已接近去年同期5倍。制造業、房地產業、農林牧漁等行業,依然是“重災區”。
以往銀行補充資本充足率,首先考慮的是增發股票,股票市場因此成為重災區。從2003年到2013年年中,滬深兩市共有877只個股實施了1187宗增發,募集資金累計2.31萬億元。募集金額最高的在2011年,銀行地產榮登吸金王寶座。
今年以來,銀行繼續再融資,地球人已經無法阻擋中國的銀行再融資的堅定步伐。
8月4日,工行發行了200億人民幣的二級資本債,這是今年以來通過此種方式補充資本的第14家商業銀行,同時也是第一家發行二級資本債的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華爾街日報》中文網8月5日報導,中國銀行計劃在8月8日發行債券,融資300億人民幣以補充二級資本。而在此前,中國官方《金融時報》表示,銀行業的再融資步伐顯然比預想中的要快,除南京銀行和平安銀行之外,浦發、農行、中行、興業等銀行也于此前陸續推出了優先股發行方案。該報道轉引了瑞銀證券的分析,指出銀行業為了滿足資本充足率要求,按照現在的貸款增速,預計會在2016年以前迎來一波再融資高峰,包括已公布的多家銀行再融資計劃在內,銀行再融資總額或將達到3500億元至4000億元。這還沒有算上上排隊等待上市的十幾家城商行、農商行的募資金額。
這是非常滑稽的事,銀行一方面每年要死要活補充資本金,不管多高的成本如優先股等也要發,不管多低的價格如破凈增發也要發,為了做到“大而不能倒”將風險置諸腦后,另一方面為了討控股股東的紅不惜每年大筆分紅,為了帳面好看不斷做大貸款分母。
南京銀行表示“監管當局陸續出臺了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的有關規定,要求上市公司建立持續、穩定的分紅機制并提高現金分紅水平,該等舉措將減緩留存收益的積累,內源資本補充能力將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說的好象目前不斷再融資的尷尬局面就是外在對投資者負責似的,說到底,不就是因為冒著極大風險不斷擴大信貸規模嗎?只想做大讓全社會買單,這樣的道德風險,在中國的金融領域至今尚未根除。
一些銀行已自食其果,某些分支行的壞帳上升觸目驚心,基層支行員工工資下調,荒年已到,應該認識到虛胖無力的危害,大而美當然好,大而丑有害無益。
如果中國銀行業一味做大,一味把股市債市當垃圾桶,恐怕市場無出頭之日。讓銀行高管為壞帳負責,激勵銀行做強而非做大,中國的銀行業激勵機制,應該有根本性的改變了。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