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信用卡是否好生意?
在中信銀行股價氣勢如虹的漲停后面沸沸揚揚地流傳著關于“網絡信用卡”的各種解讀和聯想。
當“京東白條”和支付寶透支功能在80后90后的新生代市場人氣越來越旺,不斷繭食著商業銀行的信用卡透支份額時,中信銀行抓住機會,非常乖巧地和支付寶、微信結為姻親,并誕下“在線即時申請、即時獲準”的所謂網絡信用卡。
針對這么一個不同物種嫁接產生出來的新事物,旁觀者不免提出一些問題:
第一,中信銀行這么彎下身段做草根生意,賺錢還是賺吆喝?
答案很肯定,賺錢。從目前商業銀行信用卡中心的利潤構成來看,70%的利潤來自于信用卡透支利息以及與信用卡融資功能相關的手續費、滯納金等。根據人民銀行的規定,信用卡透支利息是每天萬分之五,年化利率為18.5%,信貸業務中利率最高的品種。如果用信用卡“預借現金”,那么還要加上預借金額的1%手續費。例如,你用信用卡在ATM機上提現3000元現金,三天以后再存回銀行,作為還款,你需要支付的費用是31.5元,其中30元是手續費,1.5元是三天的利息。而經常使用信用卡賬單分期償還和信用透支功能,給商業銀行貢獻透支利息的群體恰恰就是那些月薪收入只有四千,而消費需求卻超過五千的草根群體,“寅吃卯糧”是信用卡業務盈利的根基,其次才是能給他們帶來一定商戶傭金收入的高端客戶,在信用卡業務上,高端客戶并不是高盈利客戶。因此,在淘寶、京東上轉來轉去尋求廉價商品和低利率信用工具的草根們才是銀行信用卡中心的高盈利客戶。中信把手伸向尚未擁有信用卡的支付寶和微信用戶,賺的不只是吆喝,還有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
第二,針對低收入群體的信用融資業務,風險很大嗎?
余額寶掙錢的門道有兩個,大數據和大數定律。支付寶的透支功能也是基于此。中信的網絡信用卡,用戶之所以可以“即時申請、即時獲準”,背后是利用了淘寶網購的信用數據,通過大數據技術對用戶進行風險評級,確定授信額度。從數據分析的精準度來看,通過日常消費記錄來分析客戶的實際消費能力以及隱含在其背后的真實收入水平,其參考價值遠甚至高于傳統信用卡客戶提供給銀行的收入證明、職業證明等,尤其針對海量客戶的小額貸款,大數據的可靠性實際上是非常高的。此外,信用卡透支屬于無擔保無抵押且不限制資金用途的純信用貸款,逐筆核實貸款的用途及其風險在技術上難度很大且交易成本很高,因此,信用卡業務的經營管理用的是大數定律,只要壞賬率帶來的損失不超過一定比例,高利率的信貸收益能夠覆蓋,盈利模式就可以成立。所以,在不斷減少損失和不斷擴大業務規模之間,大多數信用卡中心致力于后者或者是兩者的平衡。越是草根市場,大數定律越是奏效。信用卡經營的風險控制和額度管理就越容易把握。
第三,這是一場信用卡革命嗎?網絡信用卡是否會沖擊傳統信用卡?
通過聯姻,中信銀行得到了海量實名制信息及信用數據對其發卡業務的支撐,而支付寶、微信則引進了商業銀行成熟的一套風險管理體系,并藉此強化了客戶粘性,彼此并各用其長,各得其所,完成基因互換。從本質上看,網絡信用卡在信貸業務經營的規則上,以及風險控制機制上和傳統信用卡沒有本質的區別,它是傳統信用卡在產品品種和營銷渠道上的延伸。因此,創新有一點,但革命談不上。換一句話說,網絡信用卡非但不會沖擊傳統信用卡,恰恰相反,它是銀行信用卡抵御商業信用卡的新式武器。
如果說以余額寶為首的貨幣基金不斷繭食商業銀行的負債業務,強力倒逼商業銀行存款業務利率市場化,那么京東白條等電商虛擬信用卡的問世,則是直接沖擊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銀行的個人信貸業務面對互聯網金融的嚴峻挑戰。這就是中信網絡信用卡誕生的商業背景。
簡而言之,互聯網金融已將商業銀行逼到墻角,只能改變身段,不斷自我注射互聯網基因。這種改變是中國金融機構不斷創新產品創新渠道的催化劑,也是中國金融業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的良好起點。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