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又從警察做回家長
奧賽康以67倍的市盈率和72.99元的高定價深深觸動了市場和監管當局的神經,昨天晚間, 證監會連夜出臺《關于加強新股發行監管的措施》,于是,原定14日發行的5家新股均暫緩發行。
總體看來, 證監會連夜叫停新股發行的初衷不外乎以下兩個方面: (1)剛剛實施的新股發行制度在市場實踐中發現不如人意,監管層需要對制度設計的有效性和完善性進行重新審視與調整;(2)股票一級市場正式開閘以來,一方面是新股定價屢創新高,另一方面卻是二級市場跌跌不休,監管層處于限制新股高價發行或者挽救A股市場跌勢的目標而暫緩新股上市的節奏。
如何看待證監會暫緩新股上市的步伐,市場議論莫衷一是。筆者認為,如果是出于進一步完善設計的初衷,例如:“如果市盈率高于同業水平,需要在網上申購前三周內連續發布風險公告”,那么,屬于警察調整可能存在漏洞的交通法規,應該予以理解和肯定。如果是為了抑制新股發行高定價,或者是扭轉A股市場的跌勢,即俗話說的“救市”。那就另當別論了。
首先,A股市場的漲跌是存量資金博弈的結果,資金流向新股還是現有的存量股票,是投資者的選擇,監管層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干預。監管層的角色是警察,負責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不是投資者的衣食父母,通過干預股票交易價格的漲跌來保障投資者賺錢。
其次,在新股發行過程中,不同的行業、公司,估值標準不一樣,對于成長性預期較好的新興產業,投資者予以的估值經常不跟跟公司現有盈利水平——市盈率直接掛鉤,青菜蘿卜,各有所愛,有人喜歡低估值,有人喜歡高成長,只要在發行、交易過程不存在操縱、利益輸送等違規行為,證監會理應不干預。畢竟,價格是市場給的,不是證監會給的。這樣的市場才更像市場。
即便是在納斯達克,也有很多公司盈利水平很低,甚至在財務上處于虧損狀態,上市后仍然受到投資者追捧,美國的證監會從來不去干預上市企業的“市盈率”應該多少倍,他們只管在發行、交易過程中不許有違法違規行為。在中國,成長性好的企業本來就非常稀缺,如果市場看好某個新興產業和高成長的公司,愿意拿銀子投票,監管者理應尊重這種選擇。
當然,新股發行的規則中的確也存在一些漏洞。
從IPO開閘至今,14家公布發行價的上市公司中有10家因為報價過高、資金超募而實行老股轉讓,合計套現資金34億,而這14家公司的計劃募資總金額原本才50億,老股套現的資金居然超過了融資額,市場的資金不是流入上市公司,而是大部分進了大股東和風投的口袋。股市,本來是實體企業的融資渠道,做到后面,居然成了創始人和風投的套現渠道。這是制度設計上的漏洞。
此外,根據美國學者的研究數據,1980年至1996年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NASDAQ上市公司的424個存量發行案例中,公司內部人士(包括參與公司日常營運管理的公司董事、公司管理層、公司創始人等)的存量股票發行占20.9%,這些公司股票的收益率在之后三年為-15.66%,在之后五年為-33.33%,投資基金、信托機構等非公司內部人士的存量發行案例占79.1%,這些公司存量發行完成后,公司的經營情況則相對較好,三年股票平均收益率為11.66%,5年則為11.33%。這些重要的細節在IPO新規關于轉讓老股以調整市場供求的制度設計中沒有得到充分重視,由于證監會在IPO存量發行中沒有設置存量發行的上限,以至于發行伊始,IPO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老股套現運動。
三個月前,新一輪《證券發行和承銷管理辦法》落地時,市場普遍歡呼:證監會終于從家長做回警察,完成了監管機構在新時代的職能轉型。而實際情況是,剛剛執行未滿月的新規就被突然叫停,叫停之后會發生什么?剛剛落地的靴子又被掛了起來。
從長遠來看,IPO的機車暫時熄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證監會又想從警察做回家長。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