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2023:《2023年中國電源管理芯片行業全景圖譜》(附市場規模、競爭格局和發展前景等)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圣邦股份(300661)、韋爾股份(603501)、力芯微(688601)、富滿微(300671)、上海貝嶺(600171)、全志科技(300458)、士蘭微(600460)、芯朋微(688508)、晶豐明源(688368)、明微電子(688699)等
本文核心數據:電源管理芯片行業規模;競爭格局;發展前景預測等
產業概況
1、定義
電源管理集成電路(IC)屬于模擬芯片,是電子設備的電能供應心臟,負責電子設備所需的電能變換、分配、檢測等管控功能。電源管理芯片是電子設備中的關鍵器件,其性能優劣對電子產品的性能和可靠性有著直接影響,廣泛應用于各類電子產品和設備中,是模擬芯片最大的細分市場之一。
電源管理芯片同步電子產品技術和應用領域升級,產品種類繁多。主要類型包括:電源管理、AD/DC、DCDC、鋰電池充電管理芯片、CPU電源監測電路、負載開關、LED驅動器等。廣泛應用于手機與通訊、消費類電子、工業控制、醫療儀器、汽車電子等應用領域,隨著物聯網、新能源、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新興應用領域的發展,電源管理芯片下游市場持續發展。
2、產業鏈剖析:產業鏈多企業布局
隨著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手機與通訊、消費類電子、工業控制、醫療儀器、汽車電子等下游需求的拉動,電源管理芯片的應用逐漸增加,推進電源管理芯片產業鏈的完善及向上下游的延伸。從產業鏈條來看,電源管理芯片上游主要為半導體材料,包括硅晶圓片、光刻膠、拋光材料、濺射靶材等。中游為電源管理芯片設計和制造商,下游為通信設備、汽車等。
電源管理芯片產業鏈環節中上游的芯片設計制造和芯片材料附加價值最高,具有比較高的技術壁壘和渠道壁壘,是整個產業鏈當中技術要求最高、最為核心的環節之一,從全球范圍而言,這一領域主要是被歐美廠商,該領域基本被美日歐廠商所占領,中國大部分廠商都集中度中低端電源芯片的設計和生產,很少能在高端芯片領域打破上游廠商的壟斷。而產業鏈的下游應用場景較為豐富,主要涵蓋通信、消費電子、汽車及物聯網行業,不同下游應用場景對于電源管理芯片技術要求不一,其中汽車、工業級應用對于芯片的要求較高,未來隨著5G通信、新能源汽車、物聯網等下游市場的發展,電源管理芯片的市場規模和價值量將進一步擴大。
行業發展歷程:電源管理芯片國產替代不斷發展
2000年以前國內電源管理芯片行業處于萌芽發展階段,該階段企業多以中外合資公司為主,布局電源管理芯片業務。2000-2008年隨著中國通信及工業等的而發展,國內以圣邦股份、韋爾股份等為代表的優勢企業紛紛成立,國內電源管理芯片起步發展。至2017年受優勢企業在電源管理芯片領域研發投入及技術積累的不斷增加,進入市場的發展階段,企業的重視程度、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加,部分企業上市發展。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及芯片“卡脖子”的制約增加了我國各領域對芯片研發及自主生產能力的重視,電源管理芯片國產替代化推進行業進入快速拓展階段。
從政策發展歷程來看,目前,中國的電源管理芯片發展已經經歷了三個階段,在中美貿易摩擦持續的大背景下,芯片產業作為國家的戰略性發展產業,在外部環境緊逼和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加速了發展進程,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隨著產業政策的不斷完善,國產芯片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未來中國電源管理芯片的發展速度將進一步加速。從“十二五”時期開始,我國的電源管理芯片行業政策發展演變情況如下:
行業政策背景:政策加持,電源管理芯片將實現產業優化升級
我國芯片國產化步履維艱,長期依賴進口,而芯片是整個信息產業的核心,高度依賴進口必然使得我國信息產業發展受制于人。芯片產業也是整個信息產業的核心部件和基石,是國家信息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芯片高度依賴進口使得整個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因此,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扶持政策,為芯片行業建立了優良的政策環境,促進芯片及以電源管理芯片為代表的細分領域的發展。
行業發展現狀
1、市場規模:中國市場占全球份額約36%
電源管理芯片產業下游應用場景豐富,覆蓋通信、消費電子、汽車及物聯網等各個電子相關領域。隨著新能源汽車、5G通信、物聯網等下游市場的發展,電子設備數量及種類持續增長,設備電能應用效能管理愈發重要,帶動電源管理芯片需求增長。根據Frost&Sullivan統計,2021年全球電源管理芯片市場規模約368億美元,中國電源管理芯片市場規模突破132億美元,占據全球約36%的市場份額。2022年全球電源管理芯片市場規模初步統計超過400億美元,以36%的市場份額測算出中國的市場規模初步統計為150億美元左右。
2、企業發展:企業數量不斷增長,產品布局豐富
目前中國電源管理芯片行業每年仍然在不斷涌入新進入者,1985-2022年期間,企業增長數量呈現波動變化的趨勢,其中2009年增長最多,達到28家。截至2023年4月底,行業企業數量約300家左右。
注:2023年數據截至4月21日。
從有關“電源管理芯片”的所有企業區域分布情況來看,企業整體主要分布在華南沿海和華東地區。根據企查貓的數據,我國電源管理芯片行業參與者主要集中在廣東、江蘇等地,在這些地區形成了規模較大的電源管理芯片產業群。
注:數據查詢截至2023年4月21日。
從業務布局來看,選取的代表上市企業電源管理芯片業務在各項細分產品有所布局。從各企業電源管理芯片業務布局的重點區域來看,大部分企業的布局重點均位于境內,部分企業在海外地區也有所布局。
行業競爭格局:中國電源管理芯片行業以國外龍頭壟斷為主
從營收梯隊來看,目前國內電源管理芯片被歐美國家優勢企業所壟斷,以德州儀器、高通、ADI、英飛凌等企業居國內企業頭部。中國電源管理芯片市場中圣邦股份、晶豐明源、士蘭微、力芯微、上海貝嶺等幾大企業電源管理芯片業務營收較高,相關業務年營收大于5億元,處在國內該領域企業的第一梯隊,競爭優勢不斷凸顯。
AspenCore于2023年3月在上海發布了2023中國IC設計Fabless100排行榜。該排行榜分為TOP10上市公司、TOP10EDA/IP公司、TOP10微控制器公司、TOP10電源管理芯片公司、TOP10AI芯片公司、TOP10無線連接芯片公司、TOP10處理器公司、TOP10模擬信號鏈公司、TOP10功率器件公司、TOP10傳感器公司、TOP10存儲器公司、TOP10射頻和通信公司,共有100家中國無廠芯片設計公司上榜。Top10的入選和排名標準為:公司總部位于中國大陸和香港/澳門境內,但不包括臺灣地區企業;僅限Fabless公司,擁有晶圓廠的IDM企業不在篩選范圍之內;上市公司會按照綜合實力和增長潛力指數評估和排名;非上市公司根據提交和收集的材料及行業訪談進行評估;自主研發設計的芯片產品已經量產,并已投入商用或進入主流OEM廠商供應鏈;擁有多項發明技術專利,并具有較強的芯片研發和應用設計能力。
2023中國IC設計Fabless100排行榜中TOP10電源管理公司分別為杰華特、上海貝嶺、天德鈺、英集芯、力芯微、晶豐明源、明微電子、必易微、希荻微、賽微微電。
根據Frost&Sullivan統計,2021年全球電源管理芯片市場規模約368億美元,中國電源管理芯片市場規模突破132億美元,占據全球約36%的市場份額。2022年全球電源管理芯片市場規模初步統計超過400億美元,以36%的市場份額測算出中國的市場規模初步統計為150億美元左右。
根據各家企業電源管理芯片的收入進行測算,國內品牌中,市場份額排名靠前的是圣邦股份、晶豐明源等企業。但是整體看國內排名代表企業的電源管理芯片的企業競爭優勢不突出,市場份額占比不足10%。
注:市場份額為各企業在中國電源管理芯片市場的銷售額/中國電源管理芯片市場規模測算得出
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1、發展趨勢:產品高效低耗、集成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
受下游應用領域需求的影響,不同領域對電源管理芯片的需求方向發生變動。其中在電源領域,電能轉換效率和待機功耗永遠是核心指標之一,通過更加先進的電路拓撲技術、更低導阻的功率器件技術、更高開關頻率技術、更精巧的高壓啟動技術等實現電源管理芯片及其電源系統的高效率和低功耗要求。在消費電子領域,電源的輕薄短小一直都是優化用戶體驗的重點需求,具有更小的體積、更高的集成度、更少的外圍器件的電源管理芯片成主要的需求方向。電源管理芯片的輸入和輸出均為模擬信號,引入數字控制器內核實現在同類常規電源芯片中難以實現的內核數字化功能,另外電源管理芯片的智能化是大勢所趨。
2、發展前景:電源管理芯片行業將保持穩健增長
電源管理IC研發依賴資深工程師經驗,具有較高壁壘,產品迭代慢生命周期長,因此盈利穩定性一般高于邏輯芯片公司,企業通過兼并收購橫向拓展產品品類和部分產品從8寸到12寸遷移的行業趨勢正在發生。在加強供應鏈可控性及提升中國芯競爭力的背景下,國內電源管理IC廠商獲得更多迭樣機會,有望加速國產替代,國內電源管理芯片市場增速有望顯著高于全球市場,未來復合增長率達15%,2028年市場規模約達340億美元。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源管理單元(PMU)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專精特新小巨人申報、十五五規劃等解決方案。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內容,請注明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電源管理單元(PMU)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電源管理單元(PMU)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