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2023:《2023年中國煙氣治理行業全景圖譜》(附市場現狀、競爭格局和發展趨勢等)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龍凈環保(600388);清新環境(002573);同興環保(003027)等
本文核心數據:煙氣治理行業專利申請數量;煙氣治理行業龍頭企業業務收入等
行業概況
1、定義
根據污染源的不同,大氣污染治理可以被分為若干子行業,其中固定源大氣污染治理主要包括VOCs廢氣治理和煙氣治理。
煙氣治理按行業屬性可分為電力行業和非電行業煙氣治理兩大類。電力行業煙氣治理主要是指火力發電行業的煙氣治理,非電行業煙氣治理是指焦化、鋼鐵、建材等非火電行業的煙氣治理。
按治理污染物的不同,煙氣治理又可以細分為除塵、脫硫、脫硝等,具體情況如下:
2、產業鏈剖析:產業鏈條長
隨著煙氣治理行業的不斷發展,煙氣治理相關產業隨之完善起來。從煙氣治理工程的建設流程來看,其主要可以分為煙氣治理設備制造、煙氣治理工程設計及建設和煙氣治理項目運營三個階段。煙氣治理行業上游主要為鋼鐵和化工領域,下游則包括火電、鋼鐵、水泥、玻璃、垃圾焚燒等大氣污染較為嚴重的工業領域。
行業發展歷程:受政策標準影響較大
我國煙氣治理行業發展早期集中在火電治理領域,1991年頒布的《燃煤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是我國火電煙氣治理行業發展的起點,之后該標準經過三次改版與一次執行標準提高,直接帶來治理設備與工程服務市場的四次迭代。
根據歷次提標的時間線索,可以將火電煙氣治理的發展歷史分為四個階段。“十五”期間,GB13223-1996頒布,要求顯著降低煙塵排放限制,這一時期,煙氣治理的關鍵詞是“除塵”;“十一五”期間,GB13223-2003頒布,要求顯著降低SO2排放限值,這一時期煙氣治理的關鍵詞是“脫硫”;“十二五”期間,GB13223-2011頒布,要求顯著降低NOx排放限值,這一時期煙氣治理的關鍵詞是“脫硝”;到了“十三五”時期,國家要求火電行業煙塵、SO2和NOx整體提標至超低排放標準,與此同時,煙氣治理的管理重點開始向非電行業轉移;到“十四五”時期,我國火電行業已基本實現超低排放改造,各大非電行業煙氣治理工作也正在穩步推進中。
行業需求狀況:工業源仍是我國最主要的廢氣排放來源
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為318.2萬噸,其中工業源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53.2萬噸,占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的79.6%;氮氧化物排放量為1019.7萬噸,其中工業源氮氧化物排放量為417.5萬噸,占全國氮氧化物排放量的40.9%;顆粒物排放量為611.4萬噸,其中工業源顆粒物排放量為400.9萬噸,占全國顆粒物排放量的33.0%。
可以看出,工業源仍然是我國大氣污染物的主要排放來源,而煙氣治理作為解決工業源污染物排放問題的主要方式,目前市場需求仍比較旺盛。
注:截至2022年11月,生態環境部尚未公布2021年相關數據。
行業政策背景:環保監管力度不斷加大
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產業發展與工業化進程、經濟實力、煙氣治理政策和政府決心密切相關。近十年,我國工業化進程加快,GDP增長率保持6%以上,國家不斷深化生態文明思想和生態文明實踐,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決心強烈和力度空前,環保監管力度不斷加大,環保績效分級管理、稅收優惠和電價優惠等激勵政策不斷完善,極大促進了大氣污染治理行業的發展。2021年3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和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推進PM2.5和O3協同控制,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下降10%,有效遏制O3濃度增長趨勢,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2021年國務院發布的《排污許可證管理條例》,將進一步倒逼高污染行業排放治理。
行業發展現狀
1、煙氣治理技術裝備總體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近年來,在政策的助推下,非電煙氣治理市場迅猛發展,含鋼鐵、水泥、有色金屬在內的主要非電行業大氣治理市場空間逐漸打開。與燃煤機組相比,非電行業煙氣成分和工況更為復雜,煙氣超低排放技術要求更高、改造難度更大。為滿足新的市場需求,我國主要煙氣治理企業紛紛開始結合非電領域煙氣的特性,開展技術攻關,不斷優化技術方案及工藝。
技術裝備應用方面,我國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已達到或超越歐美發達國家標準,火電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多次修訂、不斷加嚴,直到火電廠全面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受此驅動作用,國內靜電除塵器、低低溫電除塵器、濕式電除塵器、袋除塵器、石灰石—石膏濕法脫硫、半干法脫硫等工業煙氣治理技術同步歷經“引進—消化—再創新”三個階段,總體已經達到國際先進,部分技術實現國際領先,工程應用業績已處于國際領先地位。近年來,非電行業成為超低排放的主戰場,在充分借鑒火電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技術成果和經驗做法的基礎上,結合各非電行業煙氣特點,目前已形成多種非電行業煙氣治理技術工藝路線并開展了大規模的工程應用。
2、火電市場衰退,水泥、玻璃等非電市場快速成長
2017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重點是打贏“藍天保衛戰”,控制復合型大氣污染、打贏“藍天保衛戰”已經上升到國家根本大計和戰略層面。為打贏“藍天保衛戰”,與大氣污染治理相關的政策和標準緊密出臺。
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達到超低排放限值的煤電機組8.9億kW,占全國煤電總裝機容量的86%,生態環境部已出臺了《燃煤電廠超低排放煙氣治理工程技術規范》等技術規范,火電行業煙氣治理技術、裝備和市場均已成熟,火電行業處于衰退期。受《關于推進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的政策影響,鋼鐵行業的超低排放新建及改造市場已全面釋放,鋼鐵行業、焦化行業處于成熟期。水泥、玻璃、垃圾焚燒等行業受部分地區出臺了更嚴格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或超低排放要求的影響,市場已逐漸釋放,處于成長期。
3、招標事件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
隨著污染排放政策的趨嚴,我國煙氣治理招投標市場也越發活躍,2019-2022年,我國煙氣治理招標事件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2022年達到1869件。
4、大氣污染物排放量顯著下降,空氣質量大幅改善
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公報,2021年中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121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超標,占35.7%。339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7.5%,比2020年上升0.5個百分點。平均超標天數為12.5%,以PM2.5、O3、PM10、NO2和CO為首要污染物的超標天數占總超標天數的39.7%、34.7%、25.2%、0.6%和不足0.1%,未出現以SO2為首要污染物的超標天。
2021年,PM2.5、PM10、O3、SO2、NO2和CO的濃度分別為30微克/立方米、54微克/立方米、137微克/立方米、9微克/立方米、23微克/立方米、1.1毫克/立方米。與2020年相比,六項污染物濃度均下降。
注:截至2022年11月,國家統計局尚未發布2021年相關數據。
從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來看,我國煙氣治理工作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空氣質量大幅改善。但是2021年11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指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污染問題仍然突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任務艱巨,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
5、市場規模已突破1000億元
近十年來,我國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不斷加嚴,監管力度不斷加大,激勵政策不斷推進,工業煙氣治理市場需求持續釋放,各種治理技術加速發展,技術水平和裝備質量顯著提高,從業企業數量不斷增加,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根據龍凈環保估計,2019年我國煙氣治理市場規模約為900-1000億元,前瞻結合大氣污染物排放量估計,2021年我國煙氣治理市場規模在1100億元左右。
6、仍存在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
我國粗放式經濟模式和環境治理對大氣環境破壞尤為嚴重。雖然通過近十年的努力,我國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呈現下降趨勢,但是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以公路貨運為主的運輸結構沒有根本改變,污染排放和生態破壞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大氣污染狀況仍然十分嚴峻。
當前我國煙氣治理產業集中度不高、規模偏小,全方位服務體系尚未形成,煙氣治理行業仍然存在惡性競爭,煙氣治理企業仍然存在資金緊缺、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亟待突破解決。
行業競爭格局
1、區域競爭:華北地區企業數量最多
華北地區重化工業企業較多,空氣質量較差,對工業煙氣治理的需求也較大,目前是我國煙氣治理企業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其中北京市分布著585家煙氣治理行業相關企業。
2、企業競爭:龍凈環保業務收入領先
國內從事工業煙氣治理的骨干企業約20家,根據上市公司年報數據,目前煙氣治理行業企業相關業務收入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梯隊,其中龍凈環保煙氣治理業務收入超過80億元,是行業內絕對的龍頭企業;第二梯隊的清新環境、遠達環保、菲達環保、盛劍環境和雪浪環境煙氣治理業務收入在10-40億元之間;而其他企業煙氣治理業務收入在10億元以下。
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1、關鍵技術發展展望
展望未來,隨著火電、鋼鐵、石化、有色等行業基本實現煙塵的超低/低排放改造,機組運行穩定性、經濟性得到進一步優化,智能化、精細化設備將得到一定發展。我國煙氣治理裝備的制造水平將穩步向高質量發展,與國際發達水平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具體來看,煙氣治理裝備發展方向如下:
2、“十四五”期間市場容量近5000億元
2021—2025 年工業煙氣治理工程主要集中在新建火電、新建垃圾焚燒電廠和鋼鐵、水泥、玻璃等主要非電行業的產能置換、異地搬遷煙氣治理及尚未完成的超低排放,2026-2030年主要集中在火電和鋼鐵等行業超低排放的二次改造。
根據龍凈環保的估計,2021-2025年火電行業和鋼鐵、水泥、玻璃、垃圾焚燒、焦化等主要非電行業煙氣治理工程市場容量為2390 億—3250億元;2021—2025年陶瓷、生物質鍋爐、炭素、磚瓦、有色、工業鍋爐、鑄造工業和石油煉制等其它非電行業煙氣治理工程市場容量約為500億元。按工業煙氣治理工程占比70%計算,2021年-2025年我國工業煙氣治理行業市場容量約為4130-5360億元。
以上數據來源于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大氣污染治理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產業鏈咨詢、產業圖譜、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IPO募投可研、招股說明書撰寫等解決方案。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報告主要分析了中國大氣污染治理行業的發展背景;大氣污染治理行業的各項環境;大氣污染治理行業中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情況;大氣污染治理行業脫硝、脫硫劑除塵市場分析;大...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