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精特新專題|十張圖帶你了解“專精特新”發展背景 內外因共促發展【建議收藏】
“專精特新”概念主要上市公司:久日新材(688199)、雄帝科技(300546)、上海新陽(300236)、凱利泰(300326)、新坐標(603040)、容大感光(300576)、北陸藥業(300016)、賽諾醫療(688108)、上能電氣(300827)、派克新材(605123)、八方股份(603489)、申昊科技(300853)、國盾量子(688027)等。
本文核心數據:中小企業數量占比、中小企業經濟貢獻等
1、專精特新概念解析
專精特新,即“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和新穎化”,“專精特新”企業,是指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征的中小工業企業。“專精特新”的靈魂是創新,底蘊是科技實力。
2、發展地位:專精特新已逐步上升為國家級戰略
“專精特新”概念于2011年7月由工信部首次提出,隨后在《“十二五”中小企業規劃》中也提出將“專精特新”作為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2018年末,工信部開展了首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2021年7月末,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發展“專精特新” 中小企業;2021年9月,北京交易所宣布設立,其核心是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服務。
3、專精特新發展背景解讀
——內因1:我國中小企業規模龐大、貢獻突出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目前,我國中小企業數量超過4000萬家,占企業總數的99%,是市場主體中數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業群體。
2018年末,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和80%以上的勞動力就業。
——內因2:我國中小企業經營壓力加大
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主體,但往往處于產業鏈弱勢地位。面對宏觀經濟下行、去杠桿、去產能等因素的影響,中小企業經營壓力加大。2020年以來,中小企業發展指數總體下行,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發展指數仍未恢復至2020年以前的水平。
——內因3:我國制造業短板突出、“制造強國”亟待建設
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自“制造強國戰略”實施以來,制造業正由“三低一弱”走向“三高一強”,其中,技術創新是發展關鍵。中小企業作為制造業產業鏈中的重要參與者,對市場需求反應靈敏,適應需求進行創新的愿望強烈,是創新的主力軍和重要源泉,據工信部數據顯示,占全國企業總數99%的中小企業提供了大約65%的發明專利,75%的企業創新和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
——內因4:旨在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
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力和關聯性,解決各類“卡脖子”和瓶頸問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通過扶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是服務“雙循環”格局的重要舉措。
——外因1:全球貿易摩擦加劇、外部環境動蕩
當前,全球產業競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受全球經濟下行、疫情沖擊等因素的影響,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貿易摩擦加劇。
例如,近年來美國加緊了對我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制裁和打壓,為使中國高科技發展與美國“脫鉤”,其對華高技術出口管制、供應鏈連環打擊方面在范圍、影響、劇烈程度上都達到空前新高。
——外因2:高新科技發展遭遇“卡脖子”
“中興事件”爆發后, 2018年4月19日,《科技日報》以“是什么卡了我們的脖子”為題,推出了一組由35篇報道組成的專欄,系統性地向公眾介紹了我國在哪些核心、關鍵領域還受制于人。
“卡脖子”問題的本質是“技術壟斷”,體現了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一些產業發展需要的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這不僅制約了產業升級和發展,也卡住了國家經濟的“命脈”。
總體而言,面對國內經濟發展短板及外部環境的動蕩,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是解決“卡脖子”問題的利器,是構建“制造強國”的必經之路。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企業數字化治理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產業鏈咨詢、產業圖譜、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IPO募投可研、招股說明書撰寫等解決方案。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企業數字化治理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企業數字化治理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企業...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