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城融合最佳典范:荷蘭埃因霍溫高科技園的發展經驗與啟示
作為“產城融合”的最佳范例,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造就了荷蘭南部埃因霍溫的崛起,它因為主張開放式創新的知識體系和研究機構,被視為“全歐洲舉足輕重的科技園區”。產業園區作為承載與促進產業的一種空間形態,在提升土地產業價值和城市產業能力、聚集人口發展與資本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開放式創新的成功經驗值得關注。
01 園區概況
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曾是荷蘭飛利浦集團的研發總部所在地,2015年被福布斯雜志評為世界上最智慧的園區。園區占地1平方公里,由三部分組成,其中,東北部以埃因霍溫理工大學為帶動,配套國際學校建設形成國際居住社區;西北圍繞Strijp S創意產業區形成設計產業集群;南部由飛利浦打造的高科技園區是各種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基地。目前園區入駐企業達140家,集聚了全球85個國家的10000余名創業創新人才,園區平均每天產生4項專利,專利總數占全荷蘭的40%,被譽為歐洲最智慧的一平方公里。
圖1-1 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空間布局圖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圖1-2 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部分入駐企業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園區圍繞微系統、嵌入式系統、醫療科技、信息娛樂系統、大數據等五大領域,重點發展健康、能源、智能環境三大主導產業。
02 發展歷程
埃因霍溫與飛利浦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可以說埃因霍溫是“飛利浦城”。1981年,飛利浦創始人在埃因霍溫小鎮建立工廠生產燈泡,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大量的住宅、公園、商業和娛樂設施應運而生,作為載體的埃因霍溫也因此蛻變成了一座現代工業城市。企業壯大,顯露的問題也接踵而至。作為一家以研發生產為主導的科技公司,飛利浦當時的研發中心并非集中式辦公,而是散落在埃因霍溫城市各處,交流成為了一大難題。為解決這一難題,飛利浦創建了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作為全國研發新技術的唯一中心。從最初的封閉式研發中心到最后的開放式科技園區,僅用了5年時間,這得益于開放式創新的實踐。
圖2-1 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發展歷程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03 發展亮點
亮點一:園區規劃理念。園區核心理念為“開放式創新”和“創造交流的空間”,將景觀變成連接人與人、人與建筑的重要元素。
亮點二:孵化模式。提供一套成熟的商務生態系統,初創企業既可以實現與供應商的對接,也可以實現與導師、投資方的對接,推動企業的創新與創業。
亮點三:開放與共享平臺。在開放交流上,組織科技研討會、在線工程師網絡交流、皇家工程師學院活動等;在共享上,提供免費基礎研究設施,降低企業成本;在合作上,與研究機構密切合作,將研究成果應用到自身的研究。
亮點四:完善的公共服務配套。公,把人群集中在一起,創造更多人與人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共服務設施都集中到交流街,如餐館、超市、會議中心、健康中心等
04 發展經驗
政產學協同:促進“問題之城”轉型。政府方面,在荷蘭政府提供的額外公共基金及埃因霍溫地方政府推出的如“長期空間及交通基礎設施計劃”””“、““2013‘智慧港’領航者聯合戰略”、“智慧港2020規劃””以及“投資254億歐元用以修建從埃因霍溫到赫爾蒙得的高速公路”等系列舉措的支持下,園區營商環境得以優化、頹勢得以扭轉,社會經濟迅速復蘇,由此也促進了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的建設與發展;高校方面,附近歐洲頂尖研發性大學埃因霍溫科技大學(TU/E)與園區積極互動,如TU/E許多碩士導師在園區的企業和機構擔任兼職和顧問的角色等方式,推動了人才的交流,形成了創新的“產學”合力,也促進了科研成果的高效率轉化;企業方面,飛利浦公司的業務基礎為該園區奠定了聚焦健康、能源與智能環境等應用領域的基礎,不僅吸引了IBM、英特爾、ABB等全球頂尖高科技企業,還有約40家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的中資企業在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成立了分公司或研發中心。
產城融合:營造開發創新園區生態發展環境。“開放式創新”和“創造交流的空間”理念被完美融合到園區的設計和園區運營中。如,通過連廊將園區內不同大樓的企業連接,在公共場地預留更多活動空間,促使園區內的科技人員、企業家形成一個交流活躍的網絡,激發創意;又如為滿足高智人群全方位的需求,在原有產業園區特性的基礎上深度整合園區的社區功能,為企業提供多功能實驗室、研發設備共享服務、設施完備的商業、娛樂場所和多國美食餐廳等,為園區頂尖人才解除后顧之憂。
園區運營:打造世界高科技園區服務樣板間。Chalet Group的運營使得園區因專業化的服務管理而邁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首先,提出了“交流行動化、想法成果化、專利產品化、產品商業化、投資利潤化、合作共贏化”的服務理念,提供包含開放工作空間與專用辦公室和實驗室相結合的場地租賃、風險投資對接、專利代理支持、營銷推廣等全流程專業服務;其次,搭建了專門的管理服務網站,并發布了園區發展規劃關鍵績效指標KPI用以評估園區可持續發展水平;最后,擬定詳細的園區入駐企業服務指導手冊,明確了園區服務的核心競爭力——提供成熟的商務生態系統,促進與全球優秀企業和人才的互通。
05 發展啟示
通過借鑒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的服務管理機制和經驗做法,可為其他產城融合項目提供參考。
一為發揮政府服務作用,促進產城融合。一方面需要相關政府部門轉變職能,精簡優化入駐企業、研究機構登記準入、辦證制照、人才引進、創新成果落地等手續環節,提高服務效率;另一方面鼓勵園區企業和研究機構打通“圍墻”,建設“開放式創新”和“創造交流空間”,打造成熟的商務生態系統,創造出研發人員一起工作的開放氛圍。
二為發揮龍頭企業帶動效應,打造創新生態系統。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和溢出效應,積極吸引中小企業入駐,打造“龍頭企業+中小創新企業+公共服務平臺+高校”的創新生態發展模式,促使龍頭企業與高校圍繞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等環節,以共建聯合實驗室、協作創新平臺等方式建立全面戰略合作關系。
三為營造開放環境,促進創新資源共享。鼓勵大型龍頭企業向社會開放創新資源,向國內外開放部分已建的技術創新中心、創新平臺、實驗室等,集聚高端要素。龍頭企業應充分利用自身行業龍頭優勢,與園區內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聯合開展研發活動,為中小型企業提供研發設備的共享服務等,促進企業之間合作創新。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