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汽車零部件制造業亟需調結構轉方式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汽車零部件出口進入飛躍式的增長期。從2001年的16.32億美元到2011年的521.93億美元,11年間,出口規模如同滾雪球一般迅速擴增。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2-2016年中國汽車零部件制造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顯示,隨著中國汽車工業快速發展,汽車集團逐漸發展壯大,圍繞主機廠的零部件生產廠迅速增加,規模不斷擴大,專業化協作能力不斷增強,生產企業開始向“集群化”方向發展。
全國已形成六大區域性汽車零部件集聚地帶,即以哈、長、沈為中軸的東北地帶,泛長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以武漢為中心并連接鄭州、長沙形成的中南地帶,以重慶、成都、柳州構成的西南三角區和環渤海灣經濟區地帶。
六大區域汽車零部件產值占全國的81.1%,零部件企業數量占全國的79.9%,就業人數占全國的79.3%。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化”的出現,提高了產業鏈縱向延伸和相關產業橫向合作的效率,產生了集聚效應與協同效應,促進了汽車產業的創新與發展。
中國汽車零部件正在進入快速上升通道。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汽車零部件銷售額增長約22.52%,高于整車銷售的增長率,實現銷售額19778.91億元,工業總產值19885.43億元,均在上年基礎上有較大增長,反映行業該年產銷規模有所擴張。
前瞻產業研究院汽車零部件制造行業研究小組分析預計,到2014年,這一數字將大幅增至6520億元,未來幾年,國內汽車零部件市場將有望達到20%的年均增速;2015年,中國零部件出口比例預計將提高到30%,需求將達到255億元,產值可望超過3.5萬億元。
隨著我國汽車零部件需求的激增,逐漸涌現出了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零部件企業,特別是在車輪、輪胎、玻璃、制動系統領域,一些企業經過多年的海外市場競爭的錘煉,研發能力、產品品質、品牌形象都得到大幅提升,一些企業也從過去主攻售后市場、貼牌代工進入到跨國車企的全球配套采購系統中。
更有一部分零部件企業,積極進行資本輸出,通過開展海外并購重組發展壯大自身實力。2012年初,寧波華翔宣布成功收購德國塞爾納集團子公司塞爾納GmbH及其下屬塑料內飾配件企業IPG IndustrieplastGmbH資產和業務;今年3月,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旗下凌云集團聯合國內其他企業收購了德國一家有著150多年歷史的汽車門鎖制造企業——凱毅德公司100%股權等。一系列的海外并購重組行為讓我國汽車零部件海外市場的競爭力正在進一步增強。
值得注意的是,汽車玻璃、輪胎、車輪及掛車零部件這些都屬于高能耗、高污染且技術含量低的汽車零部件,隨著市場的日趨激烈,這類產品利潤率很低。發展汽車空調、汽車電子儀表和變速器總成等這類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已經刻不容緩。
前瞻產業研究院汽車零部件制造行業研究小組分析認為,“十二五”期間,汽車零部件行業將致力于全面提升綜合競爭力,汽車零部件出口形成以進入國際汽車配套體系為主的格局,培育出一批初具國際競爭力的零部件大型企業集團。小企業通過拓展市場積累資金后,不妨一方面加大自主研發力度,一方面通過海外并購等方式獲得海外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先進技術。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