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難”“招工難”讓中等職業教育倍兒吃香
7月1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席全國就業創業工作表彰大會時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就業形勢將更加復雜、更加嚴峻,促進勞動者充分就業的任務十分繁重。對此,溫總理提出五點要求,其中包括大力興辦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
近些年來,高校擴招給社會帶來了沉重的就業壓力,大學生就業難與企業招工難成為社會勞動力資源結構性失衡且難以調和的矛盾。然而,就在本科生、研究生找工作困難的情況下,中專學生的就業情況卻有了越來越好的發展勢頭,絕大多數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就業率都能達到95%以上,醫、工類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就業形勢更好些,畢業生的就業率甚至高達100%。
當文憑迅速貶值、學歷不能代表學力和技能的形勢下,就業率的鮮明對比讓“普高熱、職高冷”思潮下隨波逐流多年的眾多學生及家長陷入深深的反思,中等職業教育或將成為高考之外的星光大道。
發展中等職業教育 破解就業與招工“兩難”
目前,我國的職業學校教育分為初等、中等、高等職業學校教育,職業培訓包括從業前培訓、轉業培訓、學徒培訓、在崗培訓、轉崗培訓及其他職業性培訓,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分為初級、中級、高級職業培訓。職業教育和紙業培訓,將貫穿人在職場的全過程。
我國中等職業學校主要包括中等專業學校(中專)、技工學校(技校)和職業高級中學(職高)三類,它們構筑了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的廣泛基礎。因此,中等職業教育的功能是既承擔著國家九年義務教育的職責,又肩負著培養各行業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之重任。
中等職業教育是專門培養社會各行業所需技能性人才的教育領域,其特點是在完成初高中基礎教育內容的同時,培養出各行業所需的技術能手,也同時進一步為各高等院校輸送高素質的專門人才打下基礎。同時,在中國經濟全球化與世界制造業梯度轉移的情況下,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抓住了中國邁向世界制造大國的大好機遇。
目前,我國仍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對技能型人才如技術工人的需求十分迫切。有關資料顯示,我國7000萬產業工人中,只有1/3是技術工人,其中初級工占到了60%,中級工36%,高級工僅為4%。要改變這一狀況,培養大批新型技術工人,就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發展職業教育也是提高我國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監測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中等職業學校13177所,新招生人數超過820萬人,在校生總數達2197萬人;高等職業學校1280所,在校生744萬人;職業教育占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年招生人數超過1100萬,每年開展各類職業培訓1.5億人次。2011年,我國僅依托學校和教育機構開展的各類職業培訓就達6000多萬人次。從1978年到2011年的30多年,職業教育累計為我國輸送了2億多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有效提高了勞動者的整體素質。
中等職業教育及職業培訓需求的快速增長,有效推動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產業化發展。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監測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末,我國已組建500多個職業教育集團,有5600多家企業參與,涉及43個行業,覆蓋30%的中等職業學校和80%的高等職業學校,其中民辦職業學校3164所,在校生近400萬人。山東藍翔技校、新東方烹飪學校、廣州藍天技校等成為民辦中等職業教育機構的優秀代表。
從區域發展情況來看,近年來,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蘇、山東等6省市依靠區位優勢和經濟、人文等良好的外部環境,以及多年來發展職業教育所奠定的堅實基礎,加上較為有效的政策措施,使得中等職業教育的結構協調水平、發展規模水平和擁有資源水平等方面均處于全國領先位置。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仍以每年兩位數的速度增長。盡管職業教育發展很快,但仍不能滿足巨大的社會需求——在我國七千多萬技術工人中,中級、高級工僅占5%,與發達國家高級技工占近40%的水平相差甚遠。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等職業教育行業研究員郝俊杰指出,隨著老一代高技能人才逐漸退休,很多企業原本就奇缺的高技能人才將后繼乏人,“技工荒”已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甚至影響到制造業的升級換代。從這個角度來看,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前景,可謂海闊天空。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結構失衡
近幾年,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我國正逐步成為“世界工廠”,勞動力市場對技能人才提出了強勁的需求,職業院校畢業生供不應求給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機遇。
技術人才缺乏在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中等職業技術人才的市場缺口尤為明顯。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數控機床操作人員缺口60萬人、“軟件藍領”缺口40萬人、汽車維修技術工人缺口30萬人、護理人員缺口15萬人。
雖然中等職業教育在我國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職業技術人才也備受企業追捧,但截至目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仍然存在較多的發展障礙,也成為我國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勞動者綜合素質的繼續突破的瓶頸。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等職業教育行業研究員郝俊杰指出,職業無貴賤,與其辛苦擠破高考的獨木橋,捧著文憑畢業即實業,不如轉變思想觀念,重視中等職業教育,掌握一門或多門技藝,這同樣能在社會上獲得成功。
然而,當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遭遇最大的障礙,就是傳統社會觀念依然存在,對中等職業教育認識上的偏差仍難消除。當全社會普遍鵬興“重普通教育、輕職業教育”、“重文化知識、輕技能培養”的傾向時,將很容易造成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結構的嚴重失衡。
從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本身來看,依然存在較多有待改進的方面。在專業設置方面,教育觀念陳舊,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后,脫離社會需求和經濟發展要求、缺乏操作能力強、實際工作經驗豐富且具備較高教書育人能力的師資力量、職業教育科研滯后等問題,都值得相關政府部門與教育機構加以改進。
從經濟角度分析,現階段我國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專業設置呈現一定的“只顧眼前利益,盲目追新;只看經濟效益,不顧社會效益;只看辦學規模,不顧教育規律”等特點。
隨著中等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郝俊杰認為,未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將規范專業設置,促進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轉變,以“專才教育”取代“通才教育”的培養方式,加強中等職業教育的創新能力。
長期以來,我國鼓勵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包括境外組織和個人,可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舉辦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隨著《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年)》、《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動,我國中等職業教育逐漸向教育體系的主流方向進發,并將在財政等方面得到鼓勵與支持。
目前,我國已將職業教育作為財政支持的重點領域,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投入將比2011年增加5800多億元,優先保障職業教育。同時,支持企業“產教結合”辦學,鼓勵和支持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事業發展。
我國提出,我國技能型人才占勞動力總數的比例將從2009年的33%,提高到2015年的50%,至2020年達到70%,并基本消除新生勞動力無技能就業現象。因此,培養和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將有望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的中堅力量。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