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食品“一國兩質”誰之過?
近年來,國內食品市場安全事故頻發,三聚氰胺、蘇丹紅、瘦肉精、地溝油、毒大米、假雞蛋、“皮鞋”果凍等等等等,一時間全國上下民怨沸騰,從消費者到食品生產企業人人自危。我們真的就做不出安全的食物么?真的沒有能力生產出讓人放心的食品么?食品安全,真的有那么難么?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香港與內地之間就形成了穩定的食品供需關系。內地平均每年供港的加工食品為60萬噸、蔬菜50多萬噸、水果17萬噸、活禽500萬只、冰鮮冷凍家禽10萬噸、豬160萬頭、食用水生動物及產品4萬噸、雞蛋5萬噸、大閘蟹400噸、淡水約7億立方、鮮奶1.5萬噸,等等,約占香港市場各類食品的80%以上,其中,蔬菜占比高達90%。
迄今已經經歷了50多個年頭,內地已然成為香港人賴以生存的基礎。這么久以來,供港食品發生了多少食品安全事故呢?來自深圳檢驗檢疫局的一組數字讓水深火熱的內地人民大跌眼鏡:供港蔬菜已經連續15年沒有發生“毒菜”事件,供港鮮奶已經有30年沒有發生質量安全事故,供港禽畜已經多年未發生禽流感等疫情。
2009年的時候,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副秘書長蔡潔如就曾公開表示,通過抽檢發現,內地供港食品的平均合格率為99%。近日,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岳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內地供港食品的安全率達到了99.999%,“這在全世界都是很難得的”。
99.999%——接近100%的食品安全率在內地人眼里無疑是一個“奇跡”,然而,這樣的奇跡,卻每天在上演。這就說明,我們是有能力生產出安全食品的,我們的食品安全問題,是能夠解決的。
“奇跡”是怎么誕生的?
人們肯定想知道,同樣是內地生產的食品,為什么香港人可以吃到上品,而內地人卻要忍受瘦肉精、三聚氰胺以及其他亂七八糟東西的傷害?
前瞻產業研究院食品行業研究小組認為,答案其實很簡單:安全檢測。
對于內地人來說,供港食品的安全檢測程序也和供港食品的平均合格率一樣,是個“奇跡”。絕大多數內地人永遠想象不到供港的食品所要經歷的安全檢測程序是多么的復雜。以大閘蟹為例,在輸港前要由內地檢驗檢疫部門進行重金屬、抗生素以及農獸藥殘留等28個大項的檢查,而大項目下還分別有許多小項目,小項目的數量超過了400項。
毫無疑問,香港人是幸福的,這一點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副秘書長蔡潔如很清楚,所以他說,內地食品加工收購企業的規范化運作和前線檢驗檢疫人員對原料進貨、加工、檢測、出貨裝車、鉛封等環節全程嚴謹的監控,“令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國家質檢總局、各檢驗檢疫局及有關部門實在是香港市民菜籃子的守護者。”
“守護神”在哪兒?
香港人菜籃子的守護神很“給力”,內地人菜籃子的守護神在哪里呢?
就連地溝油都尚無可靠的官方檢測方法,讓廣大消費者怎么相信我們的檢測能力能勝任守護神呢?前瞻產業研究院食品行業研究小組分析認為,守衛食品安全,不是某個部門的責任,也不能單純靠生產廠家提高覺悟來生產放心產品,我們需要提高的有很多,總結起來,主要有兩大方面亟待提高:
首先,我們亟待一個完善、完整的檢測體制。雖然近年來部分“專家”、“院士”、“學者”認為,“在食品安全方面,我們是全世界監管力度最強的國家”,但是這樣的說法,是否屬實,能否站得住腳,所有消費者都“懂”的。無規矩不成方圓,供港食品接近100%的合格率很好的告訴我們這樣的事實:只要我們有完整的檢測體制,從各個環節保障食品安全衛生,我們是能夠徹底的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
其次,食品安全檢測能力急需提高。全面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檢測機制是基礎,檢測能力是保障。如果檢測能力一直無法提高,那么即使你有完整的檢測機制,檢測結果也是無法讓人信服的。
一直以來,國內所需的各類食品安全檢測儀器,主要靠進口,國產檢測儀器集中在中低端產品市場。從國家質檢總局的歷次食品安全檢測儀器招標的中標結果就可見一斑,高端產品的中標企業大都是國外實力領先的外企。檢測技術、儀器靠進口,于是就會出現當國外不需要檢測地溝油的時候,我們的地溝油檢測就成了“世界性的難題”。
前瞻產業研究院食品行業研究小組分析指出,要做好食品安全的守護神,我們的檢測水平仍有較長的路要走,但是食品安全問題刻不容緩,因此檢測水平的提高不能再拖延了,有關部門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支持高端檢測儀器的研發,借著目前整體經濟環境不佳、各行各業都在轉型升級的契機,加速國產檢測儀器制造行業的轉型升級,摒棄落后技術,研發高技術產品。國內檢測儀器制造企業須抓住機會,加大研發力度,提高檢測能力,在市場競爭中爭取有利地位。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