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快遞業向產業化快速發展
2010年,中國快遞業務收入完成574.6億元,快遞業務量完成23.4億件,分別是“十五”末的250%和300%.
快遞業對國民經濟的支撐作用日益顯現。從業務量來看,中國快遞日業務量突破1000萬件,躋身世界前三位。從人均量來看,中國快遞人均量遠遠落后國際水平,目前全國快遞人均量不到2件,低于國際上人均4.1件水平,更遠遠低于美國人均26件、日本人均25件的水平。
截至2010年底,依法取得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的企業5883家。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出現了重點品牌企業20家。2010全年快遞業務收入超過20億元的企業6家,其中超過百億的2家。目前快遞市場已經形成國有、民營、外資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2011年1-10月,全國規模以上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28.5億件,同比增長54.7%;業務收入累計完成597.8億元,同比增長29.1%。其中,同城業務收入累計完成52.3億元,同比增長58.5%;異地業務收入累計完成346.6億元,同比增長38.1%;國際及港澳臺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51億元,同比增長4%。
2009年10月1日,修訂后的《郵政法》正式施行,民營快遞從此正名,而持證上崗、資金規模、服務能力、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規定也促成了行業的大洗牌。與此同時,快遞業的資本運作也風生水起,阿里巴巴正式入股星辰急便、海航集團收購天天快遞、百世物流收購匯通快遞、新中貨航“三合一”重組。隨著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快遞業“暴倉”現象嚴重,行業操作流程需要規范,行業市場秩序需要完善。
為此,國家郵政局宣布,在“十二五”期間將繼續下大力氣優化快遞發展環境,鼓勵快遞企業創新運行機制,推動企業功能整合和服務延伸,促進快遞服務與電子商務、制造業協同發展,依托綜合運輸體系,增強能力建設,加快向綜合型快遞物流運營商轉變,指導和幫助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實施以企業為主的“走出去”戰略。到2015年,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快遞企業,初步構成便捷高效、安全有序、技術先進、布局合理的快遞服務體系。
前瞻產業研究院快遞業研究員劉瑞柏預測,到“十二五”規劃期末,中國快遞業的產業化進程將呈現迅猛發展態勢,行業利潤趨于平均化,規模化效益促進市場加速向“品牌優、規模大、實力強、后勁足”的快遞企業集中。受經濟增長、市場需求增加、電子商務的發展以及政策支持的推動,國內和國際快遞市場將保持23%和13%的增長。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