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重啟箭在弦上 核電設備再現曙光
日前,核電專家、中科院院士何祚庥透露,我國或將再新增3000萬千瓦核電,此外,我國將有望于6月份重啟新核電項目審批。另有消息顯示,目前國家能源局的《核電安全規劃》、國家發改委的《核電中長期發展調整規劃》均已送往國務院待批,核電投資重啟在即。
受日本福島事件影響,2011年3月16日,我國提出“嚴格審批新上核電項目”,但隨著能源需求與供給矛盾的日益凸顯的背景下,繼續發展核電是我國能源戰略的必然選擇。按照我國的能源發展規劃,預計2015年前新開工核電裝機容量在3000萬千瓦以上,投資規模超過3900億元。這為一度被暫緩發展的核電設備行業再次迎來發展的曙光。
能源緊缺 核電重啟箭在弦上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資源小國。無論與各主要國家相比,或是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國主要傳統能源的儲量都很低,從人均能源擁有量來看,中國更是與其它國家無法相比。
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累計近4.7萬億千瓦時,預計到2015年,全國電力需求將達到6萬億千瓦時左右,是目前電力需求的1.42倍。
另據工信部披露數據顯示,2012年前4個月,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達54.8%,已超過美國。發展核電成為破解能源困局的必然要求,而目前,我國的核電比例僅占能源總量的2.2%。
世界核能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4月,全球正在運行的核電機組超過384臺,正在建設的核電機組有60臺,規劃的核電機組有160臺,現役核電機組總裝機容量327516MW,在建核電機組59138MW。
從世界主要核電發展的情況看,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監測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4月,美國現役核電裝機容量為101607MW,在建核電機組1218MW,法國現役核電機組63130MW,在建核電機組1720MW。而截至2012年4月,我國現役裝機容量為11811MW,為全球現役總容量的3.6%,美國的11.6%、法國的18.7%;在建機組為27640MW,為全球在建總容量的46.7%。而自日本福島核電事故之后,日本已于今年全面停止運營核電項目,德國、英國也陸續叫停了新建核電項目,而日前英國已傳出將改革能源法案支持核電發展。
從核電占國家總發電量的比例來看,立陶宛、法國、比利時、保加利亞的核電使用較為成熟,已經占國家總發電量的50%以上,法國和立陶宛更是分別達到了76.2%和72.9%,對核電的依賴性十分明顯。我國核電使用僅為2.2%,大大落后于歐美國家。
而結合我國當前嚴峻的能源形勢,發展核電也是具有長遠發展潛力、具有成本優勢的必然選擇。
首先是我國核電的建造及運行成本已經具備發展的基礎。
我國已投入運營的大亞灣核電站,由于以來成套進口設備建造,其單位投資約為2000美元/千瓦,而實現國產化率30%的嶺澳核電站,單位投資約1800美元/千瓦,比大亞灣下降了10%,嶺澳二期核電項目的單位投資預計將在嶺澳核電站的基礎上繼續下降15%以上。總體而言,我國的核電項目的單位投資已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
隨著國產化率提高以及規模效應顯現,核電成本將進一步降低。前瞻產業研究院核電行業研究小組的分析數據表明,當國產化率達到70%后,百萬千瓦級機組造價水平可降至1300美元/千瓦左右,上網電價可降至0.4元以下,完全具備與煤電競爭的優勢。
前瞻產業研究院核電行業研究小組的分析顯示,目前我國火電的單位建設成本約為4200元/千瓦,水電為7000元/千瓦,風電為6000元/千瓦(含安裝),核電為12000元/千瓦。由于我國核電設備國產化率較低,核電的規模效應未能體現,因此核電相對于煤電的經濟優勢還不明顯,而在核電發達國家,核電的成本已經低于火電。
從建設周期的對比情況看,火電最快建設周期為24個月,中型以上水電站建設從3年到10年不等,風電場建設速度快,但是存在并網問題,核電站建設周期在5年左右,但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形成支撐的電源只有火電和核電。綜合比較而言,發展核電是較優選擇。
從發電成本來看,若將外部成本(環境治理費用等)包含在內,核電的成本優勢更為明顯,且成本穩定。據國際核能組織統計,核電發電成本水平達到50美元/兆瓦時,核電的單位成本將明顯低于火電和水電,而目前,我國核電的發電成本比火電低10%-15%。
從發電小時數來看,與火電、水電、風電相比,核電年發電小時最高,為8200小時;從發電設備的服務年限對比,核電的服務年限可達50年,而火電、水電、風電的服務年限分別為25年、50年和20年;從單位產出與建設成本看,結合電源建設成本、年發電小時和服務年限,核電0.0290元/度的單度建設成本最低。
按照我國《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的調整方案,到2015年,我國核電裝機規模將達到3900萬千瓦,到2020年,核電裝機規模將提高到8600萬千瓦,在建規模4000萬千瓦。“核電重啟已經是箭在弦上。”何祚庥表示。
核電設備行業再現曙光 國產化成發展主線
在核電項目中,85%是建筑和設備等直接成本,15%是其它成本,其中核島、常規島、輔助設備站項目投資比重為60%。經測算分析認為,核心主設備的鑄鍛件總價值占設備總投資的比重約為設備投資比重的12%,占核電項目總投資比重為7%。
核電設備是核電生產、控制的載體,在核電站固定資產投資中核電設備投資占50%左右,是核電投資最主要的環節。核電的主要設備包括核島設備、常規島設備、電站輔助設備等。
核島設備主要包括核反應堆壓力容器、反應堆壓力殼、控制棒驅動機構、堆內構件、主泵、主管道、蒸汽發生器、硼注箱、安注箱和穩壓器等;常規島設備主要包括汽輪機、發電機、凝汽器、除氧器、主給水泵、燃料轉運裝置、汽水分離再熱器、高低壓加熱器、主變壓器、凝結水泵和循環水泵等;電站輔助設備主要是指支持核反應堆系統正常運行和保證反應堆安全的輔助設備,主要包括核反應堆控制設備、各種儀器儀表、各種管道、閥門、冷卻裝置以及各種核輻射防護設備等。
按照我國修正后到2020年核電占總裝機容量比重達到5%以上的目標來計算,2020年我國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7000-8000萬千瓦,核電總投資將超過8500億元,設備投資約占60%,總額超過5100億元。
我國核電事業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在技術方面已經取得了許多突破,第二代核電技術已經相當成熟,而第三代技術也有望投入實用。在核電設備制造方面,除了主泵、數字化儀控系統等少部分設備外,我國已經具備了設計和制造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大部分設備的能力,哈爾濱動力、上海、四川東方三大發電設備制造基地和第一、第二重型機械制造集團已經成為加工制造大型核電設備的骨干企業。
目前,我國在建核電站的國產化率平均達到70%左右,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對內構件、控制棒、燃料裝卸料設備、一體化安全殼頂蓋等均已實現100%國產化,但與核電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核電設備制造水平較弱,在核心技術與核心設備的研究開發上仍落后于核電發達國家,許多核心設備仍依賴于進口。
據海關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核電設備行業進出口總額為38576.26萬美元,同比增長27.73%;進口額為38144.71萬美元,同比增長90.27%;出口額為431.55萬美元,同比下降95.75%;貿易逆差為37713.16萬美元,同比大幅增長281.18%。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引導和扶持下,我國核島設備國產化率大幅提升,但仍有部分附加值高的產品仍需進口,如大型鑄鍛件、主循環泵、核級泵、核安全級閥門等。此外,主循環泵是核電站的心臟,而我國核電站的主循環泵和核級泵全部依賴進口;核安全級閥門密封性能要求高,而目前國內幾大核電站的主安全閥、釋放閥、噴淋閥、隔離閥全部依靠進口。
在在常規核島設備如汽輪機、發電機、汽水分離再熱器等方面,從近年建設的核電站的國產化率來看,基本都規劃了60%-80%的比例,但核心零部件仍依賴進口。
前瞻產業研究院核電設備行業研究員孫海紅指出,從當前情況來看,我國重啟核電項目發展已幾無懸念,和平發展和利用核能是破解我國能源困局的必由之路,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核電設備的進一步國產化是核電設備行業發展的重要工作,而核心技術攻關及核心設備研發制造,將成為今后我國核電設備制造行業重中之重。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