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味品咋就成了安全隱患?
繼酸奶皮鞋“傻傻”分不清楚以后,市場上又出現了堪比罌粟的紅燒肉。
此肉色澤紅潤,香味宜人,如同大煙一樣,讓人越吃越上癮,但垂涎欲滴的食物卻不是因為廚師手藝好,反而是添加劑用得“狠”。被曝光的調味品“肉寶王中王”是一種混合添加劑,成分十分復雜,已經確定會導致胃黏膜受到損傷。
于是,人們的視線又一次聚集到調味品行業。
食品加工業的命門
調味品是占比最大的食品添加劑,其行業發展不僅關系到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關系到中國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
由于調味品行業技術門檻低,進入門檻較低,無論個體、集體還是合資企業都相繼增多。在狹小的生存空間中,一些調味品企業彼此競相壓價,大打價格戰,導致本就收效甚微的調味產品利潤更加微薄。
更有甚者為分得一匙殘羹,或偷工減料、降低質量,或粗制濫造、以次充好,假冒偽劣大行其市,不但造成了市場競爭的嚴重無序,更使調味產品的利潤、檔次極度降低,企業也難創造出質量效益。
隨著國家對食品安全的日趨重視、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的加深以及權益保護意識的增強,食品安全和質量控制已成為食品加工企業生產經營的重中之重。
國家及相關部門相繼頒布了《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實施細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規,用以規范食品加工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消費者利益。
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將依法對公司產品加強檢查檢驗,如發生不合格情形,可根據情況對公司采取責令限期改正、處以罰款、責令停業、限期整頓以及吊銷營業執照等處罰措施;一旦該等情況發生,公司還可能面臨消費者投訴及索賠的風險,亦將對公司品牌聲譽和市場推廣造成不利影響。
前瞻產業研究院調味品行業研究員吳朝瑜表示,在政策的推動下,我國的調味品行業必將走向良性發展道路,創新產品,樹立品牌成為當務之急。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健康、營養和美味要求的進一步提高,調味品消費出現了明顯的轉變。單一調味品如食鹽鹽食糖、味精、醬油等傳統調味品消費量下降,復合調味料、天然調味料和各種花色調味品呈上升趨勢,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不斷涌現。
以國內味精行業為例,如果還是采用老生產工藝,環保達標的難度非常高;而采用新生產工藝,基本上需要推倒原來的廠房,重新建設,這將是一個兩難的選擇。隨著環保壓力凸現,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將成為國內味精行業未來發展的主要途徑。
在環保監管愈發嚴格的社會壓力之下,國內調味品行業中無疑將面臨新一輪的“大洗牌”。而那些率先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和循環經濟的調味品生產企業將會脫穎而出,成為國內調味品行業新的領航者。
調味品市場規模可達6310億元
當前,調味品行業呈現“諸侯割據,區域為王”的業態。受地方風俗和個人口味喜好的差異性影響,調味品業主要以地方品牌居多,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雖然一些企業已逐步發展為區域性品牌,產品已輻射到部分臨近的省外市場,但具有規模效應、強勢品牌的企業并不多。因此,調味品行業是公認為數不多的未完成市場整合的行業。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2011年調味行業銷售額為1917.89億元,共有企業921家,前十名企業市場集中度僅為16.6%。海天作為全國最大的醬油類調味品生產企業,其銷售收入只占全國調味品銷售收入的4%左右;而日本最大的醬油企業龜甲萬,年產40萬噸醬油,約占日本全國產量的1/4,第二名到第五名又占到1/4。
從調味品的需求來看,對調味品有需求的主要是餐飲業、食品加工業和家庭廚房。其中,餐飲業的迅速發展對帶動調味品產業的發展,具有極大作用。
按照國際通行比例粗略估算,我國餐飲渠道調味品銷售額1500億元,調味品在其中的比重,正在突破10%的臨界點,即餐飲業每消費10元錢,其中就有1元錢用于調味品消費。該產業“小產品,大市場”格局正在形成。
自2001年到2011年,調味品行業的銷售額從277.23億元猛增至1917.89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7.47%,年均增速高達50%。有資料表明,全世界調味品年營業額能占到食品工業銷售額的10%左右,而2010年我國的食品工業總產值為6.31萬億元,其中調味品行業的銷售收入僅占2.4%,如果能達到食品工業銷售額的10%,那調味品的市場將達到6310億元,是目前調味品市場容量的4倍左右,所以調味品市場未來增長空間巨大。
2012-2015年調味品市場規模預測(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2012-2015年中國調味品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2012版)》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估測,2015年,行業整體市場規模有望突破4000億元,達到4539.16億元,市場繼續擴大。
中國調味品市場的快速發展和巨大的市場前景使得中國的調味品成為世界眾多企業進行麓戰的一個重要戰場。為了增強競爭力,調味品行業出現了品牌整合的大趨勢。
如今,世界強勢品牌幾乎都進入了中國調味品市場,利用資金優勢或收購或聯合,與中國本土品牌展開爭奪,國內被外資入股或全資收購的調味品企業已占本土企業的半壁江山。
吳朝瑜認為,調味品正進入大品牌競爭時代,賣方主導市場的歷史早已一去不復返了。整個行業即將面臨一場由產品價格戰到品牌價值戰的轉變。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