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耐材寄“綠色革命”趕超歐美
耐火材料,簡稱耐材,原指使用溫度1580℃以上的無機非金屬材料,但是目前已不再局限于1580℃這個指標,而是廣泛地指應用于冶金、石化、水泥、陶瓷、電力、化工、有色等生產設備內襯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包括天然礦石、人工合成料及耐火制品。
近年來,我國高溫工業快速發展,鋼鐵、有色、水泥、玻璃的產量均為世界之首,給耐火材料工業帶來了發展機遇和市場空間。同時,隨著我國對耐火材料節能、減排要求的進一步提高,各企業重視發展耐火材料新產品,我國耐火材料產品結構將逐漸優化,在國際競爭中優勢將大大提升。
產量十年勁增3倍
耐火材料是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化工、電力能源等行業的基礎材料,是高溫工業熱工裝備的重要支撐材料,它與工業的技術進步和關鍵技術的發展相互依存、互為促進。
耐火材料應用領域涵蓋鋼鐵、有色金屬、玻璃、水泥、陶瓷、石化、機械、鍋爐、輕工、電力、軍工等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隨著耐火材料品種質量的不斷優化和鋼鐵冶煉技術的進步以及其他高溫工業的快速發展,耐火材料應用范圍不斷擴大,消耗量也逐年上升。
“十五”和“十一五”期間,是我國耐火材料工業發展速度最快的一個階段,在鋼鐵、有色、水泥和玻璃等高溫工業高速發展的強力拉動下,耐火材料工業實現了產銷兩旺,效益增長,產品結構調整效果顯著,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已成為世界耐火材料的生產和出口大國,產量約占全球的65%。
按照國家統計局新的統計口徑計算,2011年我國耐火材料行業共有規模以上企業1917家,從業人員超過30多萬人,實現銷售收入3376.79億元,同比增長32.52%,實現產品銷售利潤477.37億元,增幅為38.52%。在產量方面,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1-2010年耐火原料及制品產量穩步增長,到“十五”末期,耐火材料行業的產量約為2001年的2倍,到2010年,全國耐火制品產量達2808.06萬噸,約為“十五”末的3倍。
在我國耐火材料行業,按照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末,私營企業共1232家,占64.27%,國有企業11家,占比5.7%,外資及港澳臺企業145家,占7.56%。
隨著歐美國家經濟的復蘇,其對港鐵、水泥及有色金屬的需求也持續回升,同時,近兩年中南亞、中東地區及非洲地區水泥市場的持續發展,全世界對耐火材料的需求增多,這為我國耐火材料行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海關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耐火材料行業產品進出口總額達到248425.96萬美元,同比增長24.57%,其中進口39701.39萬美元,同比增長15.86%,出口248425.96萬美元,同比勁增50.42%,實現貿易順差169023.18萬美元,同比增長29.14%。
但同時也必須看到,隨著高溫行業的快速增長,我國耐火材料行業財一度出現的盲目投資、低水平擴張等問題,這也成為行業亟需解決的一個問題。據統計,2011年我國耐火材料行業虧損企業95家,虧損額為3.70億元,同比增長59.11%,行業虧損面有所下降,但虧損金額卻在大幅增加。
目前,耐火材料主要應用于鋼鐵、水泥、陶瓷、玻璃、化工和有色金屬等行業,這些行業的發展,直接影響著耐火材料行業的市場需求狀況。據世界耐火材料的應用行業統計,耐火材料70%用于鋼鐵冶煉,17%用于建材行業,化工行業使用4%,有色金屬行業使用3%。我國鋼鐵工業用耐火材料約占耐火材料產成品消耗總量的65%,水泥為10%。
作為耐火材料的重要應用行業,2011年,我國粗鋼產量6.83億噸,同比增長8.9%,鋼材產量達8.81億噸,同比增長12.3%,預計2012年我國粗鋼產量將達到7.50億噸。在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房建設等因素的刺激下,2011年,我國共生產水泥20.6億噸,同比增長16.1%。有色金屬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材料,航空、航天、汽車、機械制造、電力、通訊、建筑、家電等絕大部分行業都以有色金屬材料為生產基礎。2011年,我國十種有色金屬產量3438萬噸,同比增長9.8%。
2011-2015年中國耐火材料工業總產值及預測(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2011-2015年中國耐火材料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2012版)》
由于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今后幾年鋼鐵、石化以及建材等相關行業對耐火材料的需求還將保持一定的增長,這為耐火材料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鋁礬土、菱鎂礦和石墨是三大耐火原料。我國是世界三大鋁土礦出口國之一,菱鎂礦儲量世界第一,同時是石墨出口大國,因此我國耐火材料發展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耐火材料的“綠色革命”
目前,國內耐火材料的發展還處于低端、分散發展階段,產業的耗能高,污染高,產量低,給環境和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國家已充分意識到高耗能工業結構不合理帶來的隱患。在“十一五”期間,國家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決關停小火電、小水泥廠等高污染、低能效的落后產能。
隨著國家各項政策的出臺和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各地污染嚴重、耗費能源的小的耐材廠礦的陸續關停,耐材行業所面臨的能源緊缺狀況有所緩解,耐材產業將會逐漸由耗能污染型逐漸走向綠色環保型。
為此,國家有關部門及耐材行業協會紛紛制定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指導耐材行業向綠色、新型、低耗能方向發展。
《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明確提出,將“焦爐、高爐、熱風爐用長壽節能環保耐火材料生產工藝”、“精煉鋼用低碳、無碳耐火材料和高效連鑄用功能環保性耐火材料生產工藝”、“玻璃熔窯用高檔耐火材料”列為鼓勵發展項目,將“含鉻質耐火材料”列為限制類項目,將“燃煤倒焰窯耐火材料及原料制品生產線”歸入淘汰類別。
《目錄》同時提出,要積極促進產品結構調整,實現普通產品大幅度下降,大幅提高長壽、節能、污染、功能化的新型綠色耐火材料產品的比重,同時大力推廣擴大使用不定形耐火材料和不燒制品,鼓勵有綜合實力的企業發展耐火材料總包等先進的營銷模式。《目錄》提出,到2020年,不定形耐火材料占耐火材料總量的60%。
《新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將“綠色新型耐火材料”列為發展重點,將鎂鐵尖晶石磚、鎂鐵鋁復合耐火材料、水泥窯用長壽命多功能系列不定形耐火材料、低導熱熔鑄耐火材料等產品列為“十二五”期間的重點發展項目。
我國耐火材料行業協會也提出,將全面推進“綠色耐材”戰略,實現品種質量優良化、資源能源節約化、生產過程環保化、使用無害化,進一步加大相關無鉻堿性耐火材料和高性能耐火材料產品的研發力度。
目前,我國耐火材料的年總消耗總量超過900萬噸,年均產生廢舊料達400萬噸,占總消耗量的45%,而這些廢舊耐火材料的處理方式,大多數是被當成工業垃圾填埋,僅有少量被粗糙利用,這不僅造成資源浪費,還給環境帶來嚴重污染。因此,廢舊耐材的回收利用,也將成為耐材行業發展面臨的重要難題。
在廢舊耐材處理及再利用方面,歐洲、日本及我國臺灣地區已經取得重大突破,耐火材料再利用率能達到80%以上,不僅極大地節約礦物資源和能源,還有效地減少了環境污染。
在我國,由于耐火材料再利用起步較晚,廢舊耐材的利用率仍然很低。隨著我國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推進,高技術、高技術附加值將成為今后廢舊耐材處理及再利用的發展方向。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