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便利店行業發展現狀與市場趨勢分析 整體盈利水平較低【組圖】
行業持續快速發展,但整體盈利水平較低
便利店最早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之后衍生出兩個分支,傳統型便利店和加油站型便利店,前者在日本、中國臺灣發展成熟,后者在歐美比較盛行。從產生之日起,便利店便由于其在距離、時間、購物、服務上的便利極大的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彌補了由于超市的大型化和郊區化給購物帶來的不便,從而快速地發展起來。
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引入這種業,態,隨著國內經濟的持續增長,便利店業態在我國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尤其是伴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在我國實體零售業普遍受到沖擊的時候,便利店行業卻是一枝獨秀逆勢增長。
根據CCFA數據統計,2018年,中國便利店實現銷售額2264億元,同比增速18.8%,繼續維持兩位數增長。從便利店日均銷售額來看,2017年,單店日均銷售額達到5299元人民幣/店/日,同比增長7.4%。
便利店銷售額及單店日均銷售額的持續增長,繼續吸引著更多企業加入。數據顯示,2015-2018年,我國便利店門店數從9.1萬家增加至12.2萬家。其中,易捷、昆侖好客、美宜佳的數量位列前三,均超過1.5萬家。
不過,受制于便利店企業成本增加、缺乏便利店特色、物流配送環節較弱、自營能力不足等因素,中國便利店行業盈利水平較低。數據顯示,2018年,20%的便利店企業凈利率超過4%,但同時有25%的便利店企業處于虧損,而大部分便利店企業的凈利率在0-4%之間,反映出行業盈利水平較低,且融易虧損。
長遠來看,根據中國社會發展和零售業的趨勢情況,便利店行業仍有更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但企業要加快自身優化,進行科學化管理,才能把握歷史發展機遇。
與線上平臺緊密結合,大力發展軟性服務
便利店作為社區經濟的不可或缺的一員,其優勢在于他只服務于一定的社區區域,不僅為社區居民日常購物提供了便捷,還可以提供各種人性化服務。隨著近年來電子商務的普及,消費者可以在享受便利店線下所提供的商品售賣和服務的同時,也享受在線上所帶來的方便和快捷。便利店將在社區居民和電子商務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打通新零售領域的“最后一公里”。
線下的便利店和線上電商平臺除了在流量互惠,在供應鏈方面同樣將產生互補。例如,電子商務可以與社區便利店合作,把樣品放在便利店做實體展出,在滿足用戶的線下體驗的同時,也給便利店提供了客源,使之成為社區型O2O平臺。因此兩者深度合作可以明顯優化產業鏈效率。
此外,目前受中國城市人口密度大,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等因素的影響,加之居民收入的提高,使得社區居民對健康的生活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加強對健康無污染的生鮮蔬菜產品的經營是新型零售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未來新零售業銷售最大的增長點。
最后,便利店想要更好的發展必須大力發展軟性服務的投入,把單純的銷售思維轉變成人性化服務思維,如提供報紙訂閱、午餐免費加熱、免費開水、免費手機充電等軟性服務等。雖然這些免費服務無法便利袋帶來直接性的收益,甚至還要加大一部分投入,但它起到了收集顧客需求、掌握客戶信息和增加便利店流量的重要作用。
以上數據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便利店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便利店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便利店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便利店行業未來的發展...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