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國國有產權交易市場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 業務模式創新不斷加碼【組圖】
產權市場以實現產權保護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使命,成功探索出一條推動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有效途徑。隨著國企改革的不斷深入,產權交易市場已成為混合所有制的實現平臺以及國資監管部門對持有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國有股權、混合所有制企業的法人財產進行監管的平臺。
掛牌項目4747宗 涉及金額約4311.58億元
2018年,中國京、滬、渝、津四大產權交易所共計掛牌項目4747宗,同比增長38.28%,涉及金額約4311.58億元,同比增長58.52%。其中,北交所掛牌項目2414宗,涉及金額1751.43億元;上交所掛牌項目1809宗,涉及金額1503.3億元;重交所和天交所掛牌項目分別為290和234宗,涉及金額分別為400.03億元和656.82億元。
實物資產項目掛牌宗數較多 股權轉讓項目涉及金額最大
在2018年四大國有產權交易所掛牌項目中,股權轉讓項目、實物資產項目和增資擴股項目分別占掛牌宗數的比例為41.14%、53.17%和5.69%,占涉及金額的比例分別為64.96%、12.12%、22.92%。其中,從金額來看,除天交所外,其余三大交易所均是股權轉讓類項目金額占比最大,均超過60%;天交所則是增資擴股類項目占比最大,為55%。
產權累計成交項目2258宗 股權轉讓類項目金額占比最大
從交易所產權交易項目成交結果來看,2018年京、滬交易所累計成交項目2258宗,涉及金額約2498.07億元。其中股權轉讓、實物資產和增資擴股各類項目分別占總成交金額的比重為60%、9%、31%。股權轉讓業務依然是各類項目中的主力,增資業務雖涉及成交宗數較少,但對成交金額的拉動作用正在凸顯。
產權交易數量穩步增長 國企“混改”仍是重頭戲
從2018年四大國有產權交易所的產權交易成果來看,近年來我國國有產權交易數量穩步上升,國有資產交易規模大幅提升。產權交易數量的不斷提升體現出國資國企改革進程正在逐步加快,國有企業通過產權資本市場“以市場公允價格處置企業資產,實現國有資本形態轉換”的力度進一步增強。另外,產權交易市場已成為國有企業引入社會資本、推動國有企業實現“混改”的主戰場。
未來發展關鍵詞——國企混改、量質提升、模式創新
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國資國企改革,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和公平競爭原則,改組成立一批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未來,隨著隨著國企改革的加速,以及混改的落地,我國國有產權交易市場將向量、質提升的方向發展。此外,隨著國企混改全面展開,混改將步入加速落地期;而隨著業務綜合性的不斷提升,各方參與主體自發性的由單一業務模式向全要素、全產業鏈、多元化的業務模式轉變,這也將為國企改革全要素市場化改革提供了更為通暢的途徑與渠道。
以上數據分析均來自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產權交易機構發展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報告主要分析了產權交易機構的發展環境;中國產權交易市場的發展全景;中國產權交易市場主要細分品種;中國產權交易市場的發展模式;中國區域產權交易市場的發展現狀及運...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