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普信用評級落戶北京 2018中國信用評級發展現狀與市場趨勢【組圖】
近日,標普信用評級(中國)有限公司獲準備案,并允許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開展債券評級業務的注冊。此舉標志著國內信用評級市場正式出現外商獨資的身影,多數認為將攪動中國信用評級市場“一池春水”。
但事實上,標普、穆迪、惠譽三大信用評級公司進入中國信用評級市場由來已久,卻始終未能引發“鯰魚效應”,本次以外商獨資身份出現恐也難以掀起大的變革。而且,標普在設立獨資公司時便表示,其信用評級標準是因地制宜改良的方式,與國際通用的評級標準不盡一致。
不過,標普獨資進入國內信用評級市場仍有積極意義:一方面會增加國內信用評級市場的競爭,激發市場活力;另一方面加大信用評級市場的開放,促使國內外評級標準接軌。就目前信用評級市場現狀來看,我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國內信用評級市場已初具規模
我國信用評級市場是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進程中,伴隨著債券市場的發展而逐步壯大起來。1981年,我國恢復債券發行,但以政府或準政府債券為主,沒有產生對信用評級的需求;直到1987年,企業債券市場出現,產生對信用評級的需求,才成立了中國第一家信用評級機構——吉林省資信評估公司。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信用評級機構數量大幅增加,業務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評級技術也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由于這一時期債券市場產品相對單一,債券市場發行規模較小,同時受到利率管制影響,信用評級結果在債券和貸款定價中的作用微乎其微,大大限制了債券發行主體和貸款企業對評級服務的需求,導致信用評級業務量嚴重不足,信用評級機構經營狀況普遍欠佳。
新世紀以來,加快信用制度建設被提上議程,社會各界對征信業發展問題開始逐步重視,信用評級在征信體系中的功能和作用也逐漸得到認可。2006年,中國人民銀行還制定了我國第一部規范信用評級機構業務行為的規范性文件——《信用評級管理指導意見》,為信用評級市場發展掃清障礙。
經過多年發展,國內市場對信用評級需求不斷擴大,政府對信用評級機構的監督管理不斷規范,評級機構業務種類不斷增加,信用評級行業在競爭和規范中整體向好,行業已經初具規模。
根據交易商協會數據,2018年三季度,中誠信國際、聯合資信、大公資信、上海新世紀、東方金城5大評級機構共承攬債券產品評級1809只,較上季度增長4.39%,涉及發行人1206家,出具評級報告的債項共1987只,涉及發行人1138家。
其中,中誠信國際承攬債券產品評級數量最多,達547只,占比30.24%;上海新世紀緊隨之后,承攬債券產品評級數量達485只,占比26.81;聯合資信、東方金城承攬債券產品評級數量也超過300只,大公資信最少,只有148只。
從債務融資工具承攬量來看,中誠信國際承攬量達361只,占比38.61%,環比提高4.30個百分點;聯合資信、上海新世紀、東方金誠和大公資信的占比分別為23.64%、18.72%和10.91%和8.13%。
另外,在評級表現方面,截至2018年9月30日,5大評級機構給出的評級多集中在AA級以上。其中,AA級在各家評級機構中占比均最高,東方金城給出的AA級占比超過60%。
信用評級市場將進一步發展
雖然我國信用評級市場取得長足進步,但與美國相比仍有著巨大差距。例如,我國信用評級機構多采用向發行者收費的模式,跳過了向投資者模式的模式。向發行者收費的模式短期有利于促進評級機構的發展壯大和聲譽資本積累,但容易滋生虛假評級、利益輸送等問題。
再如,我國信用評級市場監管過多依賴于行政手段而非法律手段。政府對信用評級市場發展干預過多,未充分地發揮宏觀調控職責,未積極培養市場參與者,利用經濟手段促進民族評級機構發展。
有鑒于此,國內信用評級市場將迎來進一步發展,具體包括信用評級行業的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信用評級業務國際化水平將進一步提升、信用評級的作用與功能將會進一步發揮、信用評級機構經營合規性將進一步加強。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