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標準趨于完善,多式聯運將全面實現信息化和智能化
多式聯運作為我國第三方物流業中新興的業務模式和內容,業務模式尚在起步階段。不過根據多式聯運發展路徑及優勢特點,可以發現多式聯運將在標準化、集裝箱化、規模化、服務多元化、最優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方面得到進一步發展。
"軟硬件"標準趨于完善
多式聯運的標準化包括"軟件"、"硬件"兩個方面:"軟件"是指多式聯運在運作規則、操作標準、技術標準、信息系統、單證、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標準化以及彼此的銜接,"硬件"是指技術裝備的標準化發展。
"軟件"是與多式聯運信息感知、業務管理、規則優化等相關的技術,在我國多式聯運發展階段,主要為多式聯運信息系統的相關技術,目的在于加強貨物全程實時追蹤、信息查詢和可視化,以及建設多式聯運運行調度、統計監測、市場分析等子系統。根據交通部出臺的《多式聯運發展技術指引》的披露,在未來推廣的先進信息技術和裝備為信息采集、電子數據交換、無線射頻識別、物聯網(車聯網、船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及裝備。此外,智能技術在多式聯運技術上的發展應用也是本行業的重要技術內容之一。運用智能化技術,不僅有利于信息化優化調度和有效配置來降低物流成本,還有利于加強管理和提高效率、改進服務質量。
"硬件"是與多式聯運設施設備生產、運行相關的技術,在我國的現發展階段,主要為多式聯運裝備的相關技術,目的在于實現貨物在不同運輸方式間的高效無縫流轉和低成本運營。根據交通部出臺的《多式聯運發展技術指引》,在未來推廣的先進技術裝備包括:標準化、集裝化、廂式化運載單元和托盤;貨物狀態監控、作業自動化等技術和裝備;鐵路馱背運輸專用平車、半掛車專用滾裝船、公鐵兩用掛車以及其他多式聯運專用載運機具;減少無效搬倒和裝卸次數的大型、高效、節能環保的裝卸設備和快速轉運設備等。
集裝箱將成為最優選擇
裝箱運輸作為一種先進的運輸組織和管理形式,已經被國內外廣泛采用。而集裝箱多式聯運是集裝箱運輸的高級發展階段,代表著集裝箱運輸發展的方向。以集裝箱運輸為基礎的多式聯運,在現代物流中已越來越呈現其獨特的優勢,并且發揮著更大的作用。歐美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標準化的集裝箱多式聯運已成為國際范圍內的最優運輸方式。如在歐洲,可脫卸箱體和集裝箱為運載單元的聯運市場份額占比為78%。
2017年,全國港口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38億TEU,比上年增長8.3%。其中,沿海港口完成2.11億TEU,增長7.7%;內河港口完成2739萬TEU,增長13.4%。全國規模以上港口完成集裝箱鐵水聯運量348萬TEU,占規模以上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的比重為1.47%。2018年上半年,我國交通運輸行業全力推進大宗物資運輸向鐵路、水運轉移,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增速超過30%。
國務院在"十三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主要指標中明確要求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率為10%。發改委、交通部、鐵總公司在《"十三五"鐵路集裝箱多式聯運發展規劃》中要求到2020年,集裝箱運量達到鐵路貨運量20%左右,其中,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10%以上。預計2023年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將達到1528萬標準箱。
全面實現信息化和智能化
國務院在《"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中要求:到2020年,交通基礎設施、運載裝備、經營業戶和從業人員等基本要素信息全面實現數字化,各種交通方式信息交換取得突破,具體規劃包括:將信息化智能化發展貫穿于交通建設、運行、服務、監管等全鏈條各環節,推動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智能控制等技術與交通運輸深度融合,實現基礎設施和載運工具數字化、網絡化,運營運行智能化;拓展鐵路計算機聯鎖、編組站系統自動化應用,推進全自動集裝箱碼頭系統建設。
隨著產業環境信息化的不斷完善,多式聯運企業的信息系統建設不僅要發揮整合能力,打通物流信息鏈,實現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蹤,還要利用信息大數據實現價值挖掘,以數據驅動供應鏈。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于前瞻產業研究院《2018-2023年中國物流信息化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物流信息化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物流信息化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物流信息化行...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