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探索全域旅游發展模式:多種方式并行發展
旅游業深度調整深刻變革,500全域旅游示范區涵蓋1/5國土面積與人口
我國旅游業處于黃金發展期,同時也是結構調整期、游客文明素質逐步提升期、旅游市場秩序逐漸規范期及各類矛盾凸顯期,呈現“五期疊加”的特征。旅游產業也進入了一個深度調整和深刻變革期:一是景點旅游的邊際效益下降,旅游產業在新的時期急需拓展全域發展空間,形成新的產能。二是出游方式上散客化趨勢顯著,游客自助游超過85%,自駕游超過60%,旅游空間行為出現全域化特征,導致旅游供給的全域化。三是游客散客化趨勢導致了旅行社和導游核心業務被削弱,旅游主營業務發生了質的變化。四是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由景點競爭轉向旅游目的地的綜合競爭。
在此背景下,全域旅游建設火熱。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全國500個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的總面積180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9%;總人口2.56億,占全國的全國人口的20%。
從空間上來看,主要集中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的四川、云南、新疆等地區,與我國旅游熱點區域基本相吻合。其中,東部地區128家,平均每個省約13家,總面積19.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9341萬;中部地區138家,平均每個省約12家,總面積27.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7727萬;西部部地區166家,平均每個省約14家,總面積10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7082萬;東北地區53家,平均每個省約9家,總面積30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708萬。
四項標準撐起五個“全域”,全域旅游多種方式并行發展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全域旅游發展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全域旅游的建設共有四項標準待達成。
由這四項標準特別是其中大數據標準出發,全域旅游中的“全域”體現在全資源整合、全產業融合、全方位服務、全社會參與以及全流程保障等五個方面。
全資源整合。全資源整合是通過全域資源整合,實現全域資源旅游化,擴容資源發展空間。所謂全域資源旅游化,意思是除了傳統資源,還要把一些新興資源挖掘出來,再實現旅游化,從而擴展旅游的發展空間。比如,旅游的核心資源體是景區,但在新興的資源中,城市、鄉鎮和風景道都可作為景區的一部分;此外,廣場、公園、博物館、學校、工廠等社會資源訪問點,也都會納入到未來的旅游產品體系中。
全產業融合。全產業融合的實質是“旅游+”,實際上,在這個模式里,從門票經濟向全產業鏈經濟轉型,其實是旅游業向各個行業滲透的一個過程。因此,就需要一些規劃的創新手法,比如休閑農業、休閑漁業、旅游商品、文化創意等,包括對品牌的包裝等,其實現在這些需求越來越多。在旅游+的過程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1+1>2,就是從“旅游+”,轉變到“+旅游”。“旅游+”是旅游業與各行業完全滲透的藍圖,而“+旅游”是各個行業主動融合旅游的全新的發展格局。這就是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通過這種轉變,能夠讓一產、二產,包括文化創意產業等和旅游業進行融合。
全方位服務。所謂全方位服務,主要還是對游客來講,不斷提升旅游公共服務水平,提供更多的讓游客滿意的產品。這里面強調“全域覆蓋、共建共享、自由自主和快行慢旅”的十六字發展方針。通過全方位服務,可以讓游客有更多的選擇和更好的服務,從而能夠更好的體驗目的地。這就需要實現全域旅游N大支撐體系,實現各項旅游服務支撐要素大的全域覆蓋。
全社會參與。全社會參與指的是全域旅游的事情不單單是旅游相關部門的事情,而是整個全社會各個角色在全域旅游里面扮演更多的主體功能,就是政府引導下的企事業單位、協會、居民等個人、游客全參與的機制。
全流程保障。全流程保障就是政府為了推動全域旅游的工作,從頂層設計,包括旅游發展的機制、旅游發展的政策、資金等方面讓整個全域旅游得以貫徹和執行。
前瞻產業研究院總結了全域旅游的五種典型發展模式——龍頭景區帶動型、城市全域輻射型、全域景區發展型、特色資源驅動型以及產業深度融合型,并對這些發展模式進行了分析與代表地區整理。
以上數據及分析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全域旅游發展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報告主要分析了中國全域旅游行業的發展背景及機遇、國外全域旅游模式的發展經驗及對中國的借鑒意義、中國全域旅游行業發展現狀及市場前景、全域旅游生態系統的構建與戰略...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