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張圖了解5大第三方檢測上市公司年報 整體發展勢頭良好
國內檢驗檢測行業競爭格局現狀為國有機構、外資機構、民營機構三者競爭。數據顯示,2016年,國有檢驗檢測機構利用傳統壟斷地位占據檢測市場半壁江山,主要承擔各部委的商檢、質檢、環保以及衛生等各種認證要求的強制性檢驗檢測業務。
其他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主要承擔政府強制性檢驗檢測外的民事行為的檢驗檢測業務,這其中又以外資檢測機構占據絕對優勢,包含港澳臺及外商投資企業在內的267家檢驗檢測服務機構占有了超過30%的市場份額。雖然民營檢驗檢測機構發展迅速,但因起步晚,資本實力小,總體實力較弱,所占市場份額最小,約為16.62%。
不過,伴隨各種地下水污染、食品安全等問題層出不窮,民眾對相關檢測的需求日益提升。而這些需求呈現碎片化,需深入下游各個細分領域進行實驗室布局和客戶服務,民營機構相比外資機構在這方面擁有更大的優勢,因此涌現出一批極具競爭力的第三方檢測企業。
其中,有五家龍頭企業已經登錄國內資本市場,基本情況如下圖所示。為進一步了解第三方檢測行業的發展情況,前瞻產業研究院對這五家第三方檢測上市公司2017年報進行深入解讀。
營收增速均達兩位數,蘇交科遙遙領先
我國現存的各項針對環境、食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系統性和完整性較差,更新慢,故社會對獨立第三方機構的檢測需求快速增長,上市公司明顯受益。2017年,五家第三方檢測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增速均在10%以上。其中,蘇交科營收增速高達55.17%,位列第一;安車檢測、華測檢測營收增速也超過28%,增長勢頭強勁。
從營收規模來看,蘇交科領先優勢同樣明顯,其2017年實現營收65.19億元,比其他4家上市公司營收總和還高出25.94億元。華測檢測作為國內最大的民營綜合性檢測服務機構,業績表現也較好,2017年營收為21.18億元,較上年增長28.20%。
人均創收水平較低,可增長空間大
檢測行業較為分散,十分依賴人員和實驗室的布局。截至目前,五家第三方檢測上市公司中,蘇交科員工人數最多,達到8976人;其次是華測檢測,員工人數為7445人;員工人數最少的是安車檢測,只有766人。
以2017年營業收入及員工總人數進行測算,蘇交科人均創收水平最高,達到72.63萬元/人;
華測檢測人均創收水平與競爭對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2017年人均創收28.45萬元/人,其余公司基本在40-65萬元水平。整體來說,人均創收水平還有提升空間。尤其是對于華測檢測而言,較大的人均創收水平差距為其提供了較大的效率提升空間,人效提升也將在未來對公司經營帶來積極影響。
凈利潤增速超20%,毛利率普遍較高
2017年,五家第三方檢測上市公司均表現出較強的盈利能力。其中,蘇交科凈利潤最高,達到4.64億元,但同比增速卻最低,只有22.32%;凈利潤增長最快的是電科院,2017年同比增長78.02%,達到1.26億元;凈利潤規模最小的是安車檢測,全年凈利不到1億元。
毛利率來看,五家第三方檢測上市公司都處于較高水平。毛利率最低的蘇交科,也達到了29.09%;最高的是電科院,2017年毛利率為51.89%;國檢集團、安車檢測、華測檢測毛利率都在44%以上。
研發投入不高,占營收比重均不足9%
盡管第三方檢測企業不以技術為驅動,但加強研發投入,有利于提升在行業中的影響力,也有利于提升客戶對公司品牌的信心。目前來看,五家第三方檢測上市公司對于研發投入相對有限,難以構建堅實的技術壁壘。
具體來看,五家第三方檢測上市公司中,研發投入最高的是蘇交科,2017年研發費用總額達到2.02億元,但占營收的比重只有3.10%;其余四家公司研發投入均不足2億元,且研發費用在營收的比重也不到9%。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華測檢測在研發投入上表現最為積極,不斷加大研發力度,堅持技術創新。截至2017年底,華測檢測已取得專利140項,其中發明專利38項,實用新型專利102項;參與制定、修訂標準達380項,已公布標準302項,其中國家標準有180項,強制標準有17項。2017年,新增專利22項、標準27項、科技研發1項。
資產負債率低,擴張基礎良好
2017年,五家第三方檢測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普遍較低。其中,蘇交科資產負債率最高,為63.53%;其余四家公司資產負債率均在50%以下,國檢集團資產負債率最低,只有18.11%,低資產負債率可為其提供更多資金杠桿利用空間以及業務擴張基礎。
以上數據及分析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第三方檢測行業發展趨勢與投資決策支持研究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第三方檢測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第三方檢測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第三方檢測行...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