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土壤修復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技術快速進步、體系趨于完善【組圖】
自“土十條”頒布以來,土壤修復行業立即成為環保產業的風口。隨后國家土壤保護政策密集出臺,2017年12月,土壤污染防治法二審通過,2018年有望正式出臺。準確把握未來土壤修復行業發展趨勢,才能更好的推動土壤修復行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土壤修復技術、裝備快速發展
目前,國內外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種類繁多,優劣難辨,需要對其進行科學的評估,才能為修復技術的篩選和實際應用提供依據。我國土壤修復行業起步較晚,相關技術積累遠未達到國外的深度和廣度。
近年來我國不斷出臺政策,在土壤修復技術、裝備上頻頻發力。
在土壤修復技術方面,2017年4月,《“十三五”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對不同用地土壤修復技術提出了不同要求:開展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控與修復技術;工業用地土壤污染修復與安全開發利用技術;固體廢物處置場地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技術;礦區土壤污染控制與綜合修復技術;土壤污染監測預警與風險管理技術。
在土壤修復裝備上面,2017年10月,《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加快推進環保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從水污染防治裝備、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裝備、土壤污染修復裝備等八個重點發展領域,提出了今后一段時期行業亟待攻克的關鍵核心技術裝備的研發方向。
圖表1:重點領域土壤污染防治裝備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2018年1月,《土壤污染防治先進技術裝備目錄》中提出15種先進技術裝備,包括污染土壤異位淋洗技術、土壤與修復藥劑自動混合一體化設備等。
圖表2:土壤修復技術、裝備政策匯總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未來數年,在政策、資本的支持下,土壤修復行業技術、裝備將得到進一步發展。
土壤修復行業體系趨于完善
土壤修復產業鏈涉及前期土壤污染狀況評估,中期土壤修復工程的設計運營、土壤修復設備的生產,后期土壤污染治理效果等主要環節。
圖表3:土壤修復產業鏈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各種污染日益嚴重,土壤修復產業逐漸興起,土壤修復產業鏈也正逐步完善。目前,國內的一些科研機構開始研究土壤修復項目,同時國外的一些土壤修復咨詢機構,如荷蘭DHV集團進入國內,帶動了國內修復產業的意識、技術和市場的發展。在北京、上海、南京等經濟相對發達且污染場地較多的區域,也迅速涌現了一批土壤修復工程類企業。土壤修復產業正在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的產業鏈,從土壤污染項目的檢測到風險評估,再到修復工程的實施,以及相應的修復設備生產供應等,使得土壤修復的產業鏈逐漸實現有序化和細分化。
土壤監測領域前景遠大
我國土壤修復市場廣闊,當前受污染耕地面積已經超過5000萬畝,再加上過去粗放發展產生的受污染工業用地。粗略估計,當前我國土壤修復市場需求規模已經超過萬億。
因此我國土壤修復行業最為熱門的是污染場地修復,由于城市范圍的擴容,以前的工礦企業用地逐步變成了城鎮建設用地,但工礦企業用地當年遺留的污染亟待治理,場地修復成為行業焦點。而耕地修復市場隨著國家對確保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的重視逐步落實,也開始壯大。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土壤修復技術尚未完善,土壤修復成本較高,政府與業主不可能承擔如此高額的修復費用,去對所有污染土地進行修復。
隨著國家與社會對環保要求的提高,準確監測土壤污染風險成為土壤修復相關者的首要之選,因此土壤修復前期工作-土壤監測、土壤污染修復風險評估將會獲得爆發性發展。
圖表4:土壤修復行業市場結構(單位:%)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當前土壤監測領域參與者較少,包括科研院所、小型監測企業和大型土壤修復企業。因此在土壤修復企業中,“全能型”企業可進行污染場地調查、風險評估、修復施工等,業務基本覆蓋土壤修復各個環節,更具競爭優勢,成為土壤修復行業崛起發展的最大受益者。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于前瞻產業研究院《2018-2023年中國土壤修復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土壤修復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土壤修復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土壤修復行業未來...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