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下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困境與出路在哪?
中國對美國的新能源汽車處于貿易逆差
在中美貿易戰正式打響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一直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在與美國的較量中,于2016年銷量第一次實現了反超,當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為50.7萬輛,美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為44.6萬輛。2017年,中美兩國的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進一步拉開差距,當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為77.7萬輛,而美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僅為47.7萬輛,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領先美國新能源汽車銷量30萬輛。
圖表1:2015-2017年中美新能源汽車銷量對比圖
資料來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在新能源汽車的出口方面,2017年新能源汽車的出口數量為10.64萬臺,而進口為2.57萬臺,出口數量遠大于進口數量,貿易順差優勢明顯。
圖表2: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情況(單位:臺,萬美元)
資料來源: 海關總署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然而,前瞻產業研究院《2018-2023年中國新能源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分析,盡管我國的新能源汽車一直處在貿易順差的情況下,但是我國對美國的新能源汽車卻一直處在貿易逆差的不利位置中。
據海關總署統計,2017年國內共計進口新能源汽車(含混合動力)2.57萬輛,其中主要進口國為美國,光特斯拉這一品牌在國內的銷售量就高達1.67萬輛。但是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到美國的數量是很少的,純電動乘用車出口數量為214臺,純電動客車為37臺,插混乘用車為1042臺,而普混乘用車則為28臺,我國新能源汽車2017年合計向美國出口1321臺。
圖表3:2017年純電動乘用車出口情況(單位:臺,萬美元)
資料來源: 海關總署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圖表4:2017年純電動客車出口情況(單位:臺,萬美元)
資料來源: 海關總署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圖表5:2017年插混乘用車出口(單位:臺,萬美元)
資料來源: 海關總署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圖表6:2017年普混乘用車出口(單位:臺,萬美元)
資料來源: 海關總署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美國挑起貿易戰,從源頭壓制“中國制造2025”強國計劃
在這里巨大的貿易逆差下,即使美國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由原來的2%的關稅上升為25%,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美國主動挑起貿易戰,從短期是想引導美國制造業回流,重回巔峰;而真正的意圖,從長期則是要壓制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的強國計劃。
在《中國制造2025》中,新能源汽車產業被納入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而今新能源汽車行業在政策引導以及競爭較量中,也處于一個轉變和突破的特殊時期。
根據《中國制造2025》,到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要滿足超過200萬輛電動汽車的生產,按照這一發展速度,到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量會在500萬輛左右。美國于此時加稅,也是為了防范后期,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實現技術突破、產生規模化效應后,會因為美國2%的低關稅而迅速攻占美國本土市場。此時加稅,則是為了在源頭上壓制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圖表7:《中國制造2025》對新能源汽車需求、銷售目標要求
資料來源: 《中國制造2025》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中美雙方和談存在可能,談判結果難以預測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公布的文件顯示,特朗普政府愿意就關稅問題在WTO爭端解決機制下與中國進行磋商,故中美雙方和談存在可能。但貿易戰本身是個博弈的過程,談判要達成勢必要進行利益互換。
談判的方向有幾種,一種是中美雙方損失慘重,就此停戰握手言和;或者達成特朗普所要求的平等,讓中國關稅也降至2%,和美國一致;再或者就是中方不愿意降低關稅,而中國新能源汽車為了稅收優惠只能前往美國本土建廠,這對美國的制造業是極其有利的。當然也會有談判失敗的可能,中美雙方各不妥協,貿易戰升級,戰況愈發激烈,直到其中一方再難以承受損失,最后妥協。
新能源汽車面臨困境也面臨機遇,突破重圍靠技術升級
中美貿易戰的影響是深遠的,但是短期內對于中國新能源汽車影響是不大的,甚至是利好的。因為在中國對美國進行制裁的名單中,也有新能源汽車這一商品。中國對美國的新能源汽車進行加稅,那勢必迫使美國本土的新能源汽車進入中國市場的成本加高,也會促使這些商品調高售價,這對于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行業是個利好消息。
但從長期看,貿易戰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是不利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只能靠技術進行突圍,在電機、電控、電池三塊核心領域做文章,《中國制造2025》也對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驅動電機等關鍵系統的技術水平做出了要求,在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驅動電機等關鍵系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而在2030年,則要培育出3家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企業。國家會對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升級做出了具體的要求,而國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也必須做到相應的技術升級,這樣才能在中美貿易大戰的打壓中,以及在未來美國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打壓中,殺出重圍。
圖表8:《中國制造2025》對新能源汽車技術突破要求
資料來源: 《中國制造2025》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新能源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新能源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新能源行業未來的發展...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