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行業商業化進行時 成本仍是產業發展主要短板
當儲能行業遇見新電改
為打破電力體制瓶頸,推進能源革命。2015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又稱“新電改9號文”),這是繼2002年國務院下發《電力體制改革方案》、時隔13年之后重新開啟的針對電力行業的新一輪改革。隨著電改9號文件的印發和一系列配套政策的下發,新電改正式啟動。
本次出臺的新電改方案,明確提出了在新能源發電過程中,要積極發展融合先進儲能技術、信息技術的微電網和智能電網技術,提高系統消納能力和能源利用效率。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廣東、浙江、安徽、江蘇等用電大省電價差大多高于0.8元/kWh,儲能技術的應用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經濟性,這四個省份2015年工業用電量分別為3437.46億kWh、2652.53億kWh、1132.80億kWh、3873.35億kWh,合計超過1萬億kWh,如果按10%配套儲能,將對應約4500億元規模的鉛炭儲能市場。隨著新電改的推進,售電側將逐步放開,儲能市場將存在更多商業化的可能,同時鋰電梯次利用在未來也將具有應用前景。
圖表1:部分地區電價差及用電量統計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降低成本是行業發展關鍵
近幾年,隨著我國智能電網的建設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傳統基礎設施快速現代化的需求逐漸產生。工業規模的大容量儲能電池將提高電網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且促進風能或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融合。然而現實是,如果不采用大規模儲能技術,將無法向可再生能源過渡。但大容量電池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阻礙著儲能技術商業化的步伐。未來儲能行業可以通過梯次利用和技術提升兩方面來降低行業成本。
(1)梯次利用
梯次利用是指某一個已經使用過的產品已經達到原生設計壽命,再通過其他方法使其功能全部或部分恢復的繼續使用過程,且該過程屬于基本同級或降級應用的方式。
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性能會隨著使用次數的增加而衰減,當性能下降到初始性能80%時,將意味著在新能源汽車上的使用壽命終止。退役下來的動力電池雖然容量跟以前相比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具備利用價值。比如用作儲存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備用電池,對電網供電的巨大峰谷差起到一定得穩定作用,消除電力供需波動等。將退役動力電池進行儲能再利用將會使得新能源汽車制造廠商的成本有所下降。
圖表2:國內部分動力電池梯次利用項目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動力電池在儲能應用上的梯次利用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一是在回收過程中要面臨的回收成本。二是回收的動力電池一致性較差,電芯的性能參數差異較大,如何確定簡單、合適、可靠并具備一定普適性的分選條件也需要解決。三是對應用在儲能系統上的回收電池如何通過合理的電池成組設計方法及電池管理系統配置實現系統安全、高效運行。
(2)技術提升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7-2022年中國儲能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材料的成本占到儲能電池的成本約在40%-50%。提升關鍵材料技術,降低關鍵材料成本對于儲能產品成本的降低有著重要意義。目前相關的技術提升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圖表3:儲能技術提升形式分析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削峰填谷商業化步伐最快
2000年以來,我國電網峰谷差逐年增大,多數電網的高峰負荷增長幅度在10%左右甚至更高,而低谷負荷的增長幅度則維持在5%甚至更低。峰谷差的增加幅度大于負荷的增長幅度,在電網中引入儲能系統是實現電網調峰的迫切需求。目前傳統電網削峰填谷已經可以實現無補貼的商業化推廣;后備電源及UPS儲能也不需要補貼;新能源發電可按一定比例配套儲能,但尚需補貼;另外,戶用儲能和充儲放一體化充電站等市場規模較小,且需要補貼才能推廣。綜合來看,我國儲能行業商業化在削峰填谷領域最先實現。
圖表4:我國儲能應用商業化前景分析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儲能行業的發展背景、裝機情況、投資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儲能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儲能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做...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