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地產成“朝陽產業” 新加坡養老地產發展現狀及經驗借鑒
全國老齡委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從2015到2035年,中國老齡人口數將急速增長,老齡人口將從2.12億增加到4.18億,占比29%。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各大房企紛紛盯上了“朝陽產業”——養老地產。
其中傳統地產開發商與險資紛紛高調宣布進軍養老產業,就連中石化、首鋼之類企業也跨界進入。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養老地產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目前已經戰略進入養老地產市場的房企不少于20家,包括遠洋、保利、碧桂園、綠城、萬科、新城、榮盛發展等大型房企。但從現行國內養老地產現狀來看,國內養老地產發展仍處摸索階段。下面我們一下來看一下新加坡養老地產發展現狀及經驗借鑒。
一、新加坡養老地產發展現狀
1、新加坡老齡化現狀及特點
新加坡共有420萬人,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84萬,占總人口的20%,是亞洲人口老齡化速度較快的國家之一。雖然新加坡是2000年左右才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但早在上世紀50年代新加坡政府便開始著手解決老年人問題。1955年中央公積金制度的建立,標志著新加坡制度性老年社會保障的開始,此后公積金制度不斷完善,各項老年救助措施相繼出臺,為老年人提供了養老、醫療、住房等全方位的保障。
面對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新加坡政府還及時對人口政策進行了調整,不僅取消了過去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的規定,還制定了一系列鼓勵生育的政策,以提高新加坡的生育率,逐步改變人口結構。
2、養老地產現狀及主要模式
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早在1998年3月就推出了“樂齡公寓”。“樂齡公寓”一般興建在成熟社區中,建設老年公寓,公寓戶型一般分為35平方米和45平方米,為一位或兩位老年人提供生活空間。樂齡公寓的基本申請條件是,申請者必須是55歲或以上的組屋屋主,必須是新加坡公民,夫婦必須一起申請購買,單身人士,離婚者或喪偶組屋屋主均可申請。
主要模式有老年公寓、普通自住型老年住宅,特點是戶型設計合理化、產品建設標準化。
3、養老地產供給與建設趨勢
新加坡已出臺新政策,已婚子女如購買靠近父母的組屋,將給予額外的特別津貼補助;同時,政府多渠道籌資增建樂齡公寓(在新加坡,55歲以上的人士稱為樂齡人士),在組屋社區普遍設立綜合診療所,為更多的國民解決居家養老難題。
新加坡實施“居者有其屋”計劃,目前,建屋局建設、管理的產業達到近950000多個單位(包括一房式到五房式,小型公寓,其他房型及產業),成功為新加坡380萬居住人口中約84%提供組屋,其中94%的住戶擁有自己的組屋,為以房養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新加坡養老地產發展經驗借鑒
1、新加坡扶持性養老地產政策鼓勵多代同堂
80年代中期新加坡成為老齡化國家。新加坡實行以強制儲蓄模式為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稱為公積金制度。通過各種優惠政策鼓勵多代同居或父母與已婚子女近鄰居住。開發出多種類型的“多代同堂組屋”,適應兩代和諧共處,同時延續了兩代以至多代同堂的文化傳統。政府透過建屋局以及眾多的組屋,通過調整年輕人購買組屋的貸款額度和利率、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如多代家庭組屋辦法、合選組屋辦法、與父母鄰居補助辦法等),鼓勵子女與老年父母合住,方便子女照顧老人,同時又保證了老人的獨立性。
2、新加坡養老地產產業運營及盈利模式
新加坡政府對社會力量投資養老事業的,政府提供資金支持和政策優待。主要措施有:在養老設施的建設上,政府是投資主體,基本上會提供90%的建設資金;對養老機構各項服務的運作成本提供相應的津貼;實行“雙倍退稅”的鼓勵政策,允許國家福利理事會認可的養老機構面向社會募捐等。而這些養老機構在獲得政策性支持得基礎上以提供服務的方式獲得長期收入。
3、新加坡較為成熟的養老模式的特點
新加坡地區的養老設施條件完善、服務功能齊全、服務人員專業;養老設施現代氣息濃郁,科學先進,堪稱一流;服務功能上,包含生活照料、娛樂、康復保健功能,以及心理治療和臨終關懷功能;在護理人員聘用上,必須具有中專以上學歷才能上崗;養老文化深厚;政策扶持力度較大,重點在于服務性投資。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