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勢在必行 我國智能交通行業環境及政策解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群眾購車剛性需求旺盛,汽車保有量繼續呈快速增長趨勢,2015年新注冊登記的汽車達2385萬輛,保有量凈增 1781萬輛,均為歷史最高水平。汽車占機動車的比率迅速提高,近五年汽車占機動車比率從47.06%提高到61.82%,群眾機動化出行方式經歷了從摩托車到汽車的轉變,交通出行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2015年,全國機動車駕駛人數量超3.2億人,汽車駕駛人2.8億人,占駕駛人總量的85.63%,全年新增汽車駕駛人3375萬人。如此眾多的數量車輛出行,對我國交通系統是一個嚴重考驗。擁堵的交通如何改善呢?
智能交通被認為是保障交通安全、緩解擁堵難題、減少交通事故的有效辦法,“綜合運輸與智能交通”也是交通科技領域“十三五”規劃布局的重點專項之一。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智能交通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指出:智能交通系統是未來交通系統的發展方向,它是將先進的信息技術、數據通訊傳輸技術、電子傳感技術、控制技術及計算機技術等有效地集成運用于整個地面交通管理系統而建立的一種在大范圍內、全方位發揮作用的,實時、準確、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管理系統。
21世紀將是公路交通智能化的世紀,人們將要采用的智能交通系統,是一種先進的一體化交通綜合管理系統。在該系統中,車輛靠自己的智能在道路上自由行駛,公路靠自身的智能將交通流量調整至最佳狀態,借助于這個系統,管理人員對道路、車輛的行蹤將掌握得一清二楚。
我們國家的智能交通發展,和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相比,還存在一些差距。但我們也有自己的一些優勢,可以歸納為三點:一是各級政府高度重視。二是我們能夠充分發揮后發優勢。三是我國智能交通市場應用前景廣闊。
(一)行業監管部門和管理體制
智能交通行業的行政主管部門是國家交通部和建設部。國家主管部門對智能交通行業的管理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行業的發展戰略、方針政策和法規的制定和監督執行;行業的發展規劃、中長期計劃并監督實施;行業科技政策、技術標準和規范,組織重大科技開發,推動行業技術進步。
2000年,科技部會同國家計委、經貿委、公安部、交通部、鐵道部、建設部、信息產業部等部委相關部門,成立了全國智能交通系統協調指導小組及辦公室,組織研究中國智能運輸系統的發展的總體戰略、技術政策和技術標準。2008年5月14日,科技部會同公安部、交通部、建設部、鐵道部、民航總局,聯合81家企業、科研、高校、媒體等機構會員,共同成立了中國智能交通協會。中國智能交通協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智能交通事業步入產業化發展的新時期。
(二)行業主要法律法規及政策
隨著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進入2.0時代,智能交通也逐漸規范化,2013年起實行多達21部智能交通法規,對其進行規范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公告2012年第41號》文件精神,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的《錨鏈涂漆和標志》等722項國家標準和47項國家標準樣品的公告已發布,其中全國智能運輸系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268歸口的國家標準二十一項。
圖表1:中國智能交通相關扶植政策匯總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智能交通行業部分政策解讀
目前,我國28個省(區、市)實現了高速公路聯網收費,已開通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的車道數約為1300個,平均覆蓋率約為15%,全國ETC用戶數量突破50萬。全國各地在交通安防建設上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利用視頻監控系統在智能交通,高速公路、航運與鐵路管理,機場車站港口管理上運用到實處。智能交通實現聯網是大勢所趨,安徽、山東、黑龍江、湖北、福建、山西、河南和廣東等省區紛紛出臺和智能交通相關的十二五規劃。
圖表1:《2012-2020年中國智能交通發展戰略》解讀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交通擁堵是擺在各大城市管理者面前急需解決的民生問題之一,近年來政府為解決交通擁堵問題而進行的智能交通投入較高。部分城市“十二五”期間對智能交通的投資規劃中,北京投資金額最高,達到56億,其次是成都地區,達到23億。
圖表1:部分城市“十二五”期間智能交通建設與投資規劃(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