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藥 藥企一“網”情深
在互聯網化大潮趨勢下,“互聯網+醫藥”也成為潮流,緊跟天貓醫藥館,相關藥企紛紛“觸網”。據統計,2015年上半年,醫藥電子商務營業收入平均增幅超過了50%,遠遠高于傳統藥品流通銷售模式的增幅。主要的交易模式為B2B、B2C形式,其中B2B占銷售額比重為90%。對于藥企來說,把握住“互聯網+醫藥”的風口,不僅僅是為生存而戰,還有未來無限的商機。
藥企擁抱互聯網謀出路
2015年是藥品招標大年,也是降價大年,目前各省的藥品招標正進行的如火如荼,醫藥企業們紛紛爭取進入招標目錄,但進入之后卻發現日子依然不好過,面臨著價格大幅下降,以及醫院的再度談判下壓,利潤進一步縮水的窘境。
另外一方面,去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放開了部分低價西藥與中成藥的最高零售價,然而藥企利潤并未回升,因為即使提價,藥品利潤依然“單薄”,幾乎沒有藥企對其有生產動力。就拿某藥企定價5元/包的銀翹解毒顆粒來說,目前的生產成本已達4.6~4.8元/包。1包兩毛錢的利潤要分攤至運輸、人工、廠家和零售,成本控制稍有不慎就會因此虧本。
圖表:藥品在各環節中的利潤分配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在以往的藥價鏈條中,中間的代理商、配送等環節占40%多,因此藥企們希望能夠打造自己的閉環,實現直接對準消費者的銷售。在經受了價格再度下行的壓力,一些制藥企業開始尋找新的銷售途徑,紛紛投奔互聯網,以減少流通環節成本。目前,包括康美、華潤、復星、國藥在內的國內知名藥企都已涉足互聯網領域。
醫藥電商巨大商機
除了謀出路,互聯網吸引藥企的,還有數千億的市場蛋糕。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醫藥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我國醫藥電商交易規模由2010年的1.5億元增至2014年的68億元,年均增速達到174%,預計2015年我國醫藥電商的交易規模將達到百億。
另外一方面,網售處方藥放開已成趨勢。自去年5月以來,鼓勵網售處方藥的相關政策和意見頻頻發布,2015年9月7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促進醫藥、醫療和處方信息與藥品零售企業的共享,推動醫藥電商加快跨界融合與發展,將是藥品零售行業未來服務模式轉型的關鍵。商務部將配合有關部門,研究制定醫藥電商發展的相關政策、機制和標準。而處方藥網售相關政策一旦落地,占整個藥品市場超過80%的處方藥將解除網售禁令,醫藥電商行業有望新增1000億計的市場規模。
正是因為看到了醫藥電商如此強勁的增長勢頭,以及未來處方藥放開后巨大的市場份額,藥企們感覺又找到了新的商機。
相關推薦 |
![]() 最新行業動態,解密市場盈利點,把握行業競爭主動權 詳細>> |
順豐等殺入醫藥物流 第三方醫藥物流市場 |
商務部談藥品零售轉型 醫藥電商拐點將至 |
醫藥醫療十三五規劃聚焦 生物醫藥產業發 |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