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轉正后 平行進口汽車為何仍遭遇寒冬?
自2013年上海自貿區建立以來,我國平行進口汽車借助自貿區便利逐漸發展起來。平行進口汽車是區別于品牌授權銷售模式的一種進口全汽車經銷方式,也就是未經品牌廠商制授權,貿易商直接從原產地或海外市場購買汽車并進口到中國市場銷售。在自貿試驗區開展平行進口汽車試點,是對現行《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中授權經營模式的突破。國家工商總局發布《工商總局關于停止實施汽車總經銷商和汽車品牌授權經銷商備案工作的公告》中城,自2014年10月1日起將停止實施汽車總經銷商和汽車品牌授權經銷商備案工作。此舉意味著平行進口車身份轉正,完全合法化。
與中規車的汽車銷售模式相比,平行進口汽車由國內汽車經銷商或是進口商在未經品牌廠商授權的情況下,直接從海外市場購買,并引入中國市場進行銷售。因此,與普通進口汽車相比,平行進口汽車有以下兩大明顯優勢:
①價格優勢
平行進口車是由貿易商直接從海外購買并引入中國市場銷售,繞過了總經銷商、大區經銷商、4S店等環節,中間環節被層層剝離,銷售者購買到的汽車售價與汽車出廠價相比,加價環節減少。另一方面,在未經品牌廠商授權的情況下,平行進口汽車定價比較自由,因此在價格上有較大優惠。一般情況下,平行進口車比中規車價格要低10%-20%。
②款型配置豐富
平行進口車與中規車相比另一明顯優勢即能夠購買中國沒有的海外車型。平行進口車選擇更多樣化,可以購買到很多尚未進入中國市場的車型。以寶馬X5為例,廠家在全球共發布了8款車型,但在中國市場發售的車型僅為5款,其他3款只有通過平行進口的方式才能購買到。
除去價格與車型優勢以外,平行進口車還具有時間優勢、便利性等優勢。然而,在優勢明顯的情況下,我國平行進口汽車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汽車銷售行業發展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乘用車銷量1970.06萬輛,同比增長9.89%,2015年上半年,乘用車銷量1009.56萬輛,同比增長4.80%。而與此相比,2014年我國平行進口汽車整體進口數量約10萬輛,2015年上半年僅為2萬輛左右。可見,在優勢突出,政策支持的情況下,我國平行進口汽車未能發揮其明顯優勢。
圖表1:2007-2015年中國乘用車市場銷量及同比增速(單位:萬輛,%)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圖表2:2014-2015年我國平行進口汽車整體進口數量(單位:萬輛)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為什么看似順風順水的平行進口汽車會遭遇寒冬呢?首先從平行進口汽車來源來看,相關資料顯示,在售平行進口車型來源中,美國及加拿大占55%;中東占40%;歐洲占比5%。
圖表3:我國平行進口汽車來源結構(單位:%)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從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美國及加拿大來看。目前我國進口的美規車主要是以奔馳、寶馬、保時捷、路虎等豪華品牌的SUV為主。美國法律規定,除了生產商外,任何人不得向海外出口新車,車輛出場后需完稅并登記注冊。這一規定提高了對平行進口商的資金要求,延長了平行進口周期。2014年9月,2015款的寶馬X5、X6在美國上市,2014款寶馬X5的排量是2979ml,2015款寶馬X5的排量是3004ml,兩款車的排列只差25ml,稅費卻相差近11萬元,車價甚至趕超4S店。因此,美國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汽車廠商調整排量等這一系列行為,使得第一大來源地的平行進口車在價格及時間上的優勢大打折扣。除第一大來源地以外,第三大來源地歐洲似乎也對平行進口車實施了不小的阻礙。2008年3月,國家質檢總局及公安部出臺了VIN碼編碼規則,在歐洲,僅有少數汽車廠商符合中國標準。
此外,平行進口汽車售后服務體系規范不完善是消費者面對平行進口車時最大的顧慮,也是制約平行進口汽車發展的另一大主要原因。據了解,很多平行進口汽車經銷商的質保范圍與我國目前的三包規定并不一致,部分平行進口車經銷商為平行進口車輛購買了商業售后三包險,在簽訂的時間及里程范圍內,消費者購買的平行進口車如果出現問題,保險公司可以負責。但是,這種質保三包保險僅是對車輛的一些核心零部件提供質保,對部分非核心零部件是不提供賠償的,與廠家提供的整車質保服務并不一樣。這意味著,當車輛需要保養,或者某些非核心零部件需要進行維修時,保險公司并不負責。
因此,筆者認為,雖然平行進口汽車受到我國政策支持,且具有一定優勢,但其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貨源匱乏,運行體制不完善等都將掣肘平行進口車的整體發展。短期內,平行進口車的發展仍將艱難爬行。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