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技術之爭:硅烷流化床法或將取代改良西門子法
2006-2007年,國內多晶硅企業一哄而上投死改良西門子法,而改良西門子法也不負眾望成為目前主流的多晶硅生產方法。然而,經過多年的發展,改良西門子法已經無潛力可挖,多晶硅生產技術之爭也將會在不遠的將來來臨。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光伏發電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目前全球市場上基本采用改良西門子法和流化床法,而改良西門子法仍占據著85%的市場份額。
圖表1:2014年不同多晶硅生產技術占比情況(單位:%)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改良西門子法一直在不斷的改進,GCL的綜合電耗已降到60kwh/kg。單臺冷氫化爐的產能可滿足10000噸多晶硅的需要。還原爐及生產裝置大型化是趨勢。流化床法國外只有REC和MEMC在使用,2014年REC生產粒狀硅16145噸、MEMC4000噸。合計20145噸,約占全球總產量的8%。
改良西門子法經過近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在國際上已經是一種成熟的技術,為目前市場穩定的提供硅料。在不斷追求品質更高、成本更低的今天,改良西門子法潛力基本耗盡,各企業也主要圍繞精細化管理和設備優化進行節能減排和提高產品質量。
技術開發和工業實踐表明,在太陽能級硅料的生產上,流化床法的綜合指標優于改良西門子法,比如以硅烷為基礎的流化床法,就具備低沉積電耗和可連續運行兩個核心優勢。而隨著各領域技術進步,流化床法在純度方面的困擾也在逐步解除,現有技術已完全具備低成本電子級硅料的生產能力。流化床法將有可能憑借其獨有的成本優勢和純度保證,成為行業的下一個選擇。
目前,我國企業保利協鑫自主知識產權的首套3000噸流化床項目已經投產,并有望在今年年底實現2.5萬噸的產能。國外掌握該技術的企業除了自己生產外,也正在尋求與我國多晶硅企業合作,通過技術轉讓等方式合資建廠。陜西天宏已與美國REC公司設立了2萬噸產能的合資公司,預計于2016年達產;2家四川企業和1家甘肅企業也正在與掌握該技術的美國MEMC公司進行洽談。
近幾年流化床法的生產工藝設備的生產能力都有很多創新和改進,產品純度、能耗、產能等都有了提高,成本的優勢明顯,頗受產業界的關注。總之,兩種技術都在不斷的改進和創新,而隨著多項關鍵技術的突破,流化床法在成本和品質方面的優勢逐漸明顯。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隨著光伏產業鏈產品價格的下滑、政府扶持政策的調整、企業優勝劣汰,我國光伏發電產業有望走出低迷,得到較快發展,尤其是分布式光伏發電潛力較大,光伏發電產業景氣度回...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