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流通企業轉型之路:論融資渠道的重要性
醫藥流通企業的轉型,無論是并購有增值服務實力的公司還是搭建自己的增值服務平臺,都需要大量資本投入。因此,擁有暢通的融資渠道十分重要。
融資是所有企業進行生產經營的前提,同時也是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歷經30余年,其中資金供應體制和企業組織形式及經營機制的轉換初見成效,這使得企業在融資中直接面對的是廣闊的金融市場。我國醫藥流通企業的資金來源也發生了變化,從計劃經濟時期的全部由國家財政支持慢慢過渡到銀行、證券市場和其他金融機構提供其發展所需要的資金。特別是上市公司,其融資渠道的拓展為其融資決策提出了新的挑戰。不同融資渠道和融資方式的選擇決定著公司的融資數量及質量,進而也決定著公司的生存能力和發展前景。因此,醫藥流通類上市公司融資渠道的選擇成為公司決策的重要內容。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醫藥流通行業商業模式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顯示,上市公司融資渠道主要包括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其中內源融資主要是指企業的自有資金和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資金積累部分;外源融資即企業的外部資金來源部分,包括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類。本報告主要探討外源融資的渠道,按提供資金的主體不同將融資渠道分成三類:
圖表1:醫藥流通行業上市融資渠道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我國醫藥流通類上市公司主要還是以債權融資為主,其債務融資結構中短期債務比重較大,長期債務融資比重較小。從負債的期限結構來看,醫藥流通類上市公司負債以短期負債為主,短期負債占債務總額的比例基本保持在80%左右,而長期負債比重明顯偏低,基本在20%左右。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根據Barclay和Smith(1995)的研究,美國公司的負債期限大于一年、兩年、三年、四年和五年的負債占總負債的比重分別為73%、65.7%、58.7%、52.2%和45.9%。
圖表2:我國&西方發達國家醫療流通企業融資渠道對比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雖然伴隨著我國證券融資方式的發展,直接融資發展一直很快,但進入21世紀后,股權融資在醫藥流通類上市公司融資總量中仍占較小的比重,以銀行信貸為主的間接融資比例占據絕對優勢。而在西方發達國家,銀行信貸在企業外部融資來源中的比重一般低于70%,而股票和債券等直接融資的比重在20%-30%。
因此,在融資渠道方面,我國醫藥流通企業可以參考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
相關推薦 |
![]() 最新行業動態,解密市場盈利點,把握行業競爭主動權 詳細>> |
第三方醫藥物流越來越重要 順豐進入醫藥 |
藥品研發和創新能力不足成醫藥行業短板 |
醫藥電商發展快速 盈利不盡人意 |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