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存貸比限制取消 對銀行有何影響
國務院常務會議6月24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修正案(草案)》。草案借鑒國際經驗,刪除了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比例不得超過75%的規定,將存貸比由法定監管指標轉為流動性監測指標。
銀行的流動性是指銀行資產迅速變現的能力,主要用存貸比和流動性比例來衡量流動性。一般來說,存貸比越低,流動性比例越高,銀行的流動性越高。國有銀行由于規模大,存款來源充足,因此存貸比低。城商行由于地域對業務經營的限制,因此存貸比也較低。但跨區域經營戰略實施后,其存貸比會有上升的空間。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業務擴張的需要,具有較強的放貸沖動,經歷了2009年和2010年的信貸擴張,我國商業銀行存貸比已接近監管“警戒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銀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0年四季度以來,全國商業銀行的存貸比保持在64%左右,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銀行整體的存貸比為64.17%。
圖表1:2010-2014年商業銀行存貸比變化趨勢圖(單位:%)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存貸比取消以后有什么影響呢?對于銀行而言,存貸比監管指標取消后,銀行信貸規模沒有了限制,貸款規模將會增加。銀行信貸投放規模提高后,資產配置結構將調整,高息的信貸資產替代其他低息的資產,凈息差回升,將會影響到銀行利潤表,提高其盈利能力。但是,銀行信貸擴張也受制于其他因素。從M0、儲蓄存款、貸款增長率曲線與GDP增長率曲線對比可以看出,貸款、M0、儲蓄存款的波動相對于經濟周期性波動從同步甚至略有滯后轉為略有超前,貨幣供應量、信貸對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影響由弱轉強,經濟周期波動對貨幣供應量、信貸的影響顯現。
圖表2:2007-2014年M0、存款、貸款增長率與GDP增長率比較(單位:%)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商業銀行信貸資產在不同的經濟周期,風險大相徑庭,在經濟繁榮時期,因為企業盈利情況良好,貸款質量往往不會發生問題;但在經濟衰退時期,除直接影響銀行經營收入外,還可能因為企業經營與效益受較大影響,給銀行帶來新一輪的不良資產。此外,由于銀行業實際存貸比已經達到較高的水準,銀行貸款規模不會出現較快增長,將會緩慢提升。
另外,過去通過銀信、銀證合作將信貸轉為表外的現象隨著存貸比的放開將會有所下降。表外融資方式,無論是信托貸款,或者是委托貸款,其融資成本率都高于貸款。隨著表內信貸投放規模的增加,且信貸投放中間環節減少,企業獲得低成本融資方式,有助于降低社會平均融資成本。
相關推薦 |
![]() 最新行業動態,解密市場盈利點,把握行業競爭主動權 詳細>> |
移動支付市場引銀行業關注 |
銀行業不良貸款率持續攀升 需加強風險管 |
2015年商業銀行業市場未來發展趨勢分析 |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