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從中國首富變中國首善 240億元慈善捐款流向海外折射中國基金會的尷尬
2014年,胡潤研究院公布的百富慈善榜,阿里巴巴的馬云以145億元捐贈額成為“2014中國最慷慨的慈善家”,同時成為“2014大中華區最慷慨的慈善家”,而春節前,某大學發布的公益捐贈報告提到,馬云及蔡崇信去年將價值240億元的股權捐贈給了一家新加坡的慈善機構一事也讓馬云躺槍。
但基金注冊在哪兒不等于錢就花在哪兒,這筆捐贈的絕大部分將會用于中國公益事業,只是由于中國公益慈善基金設置制度尚未完善,為了方便開展工作才先把基金注冊在國外,雖然近年來中國基金會發展迅速,但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中國慈善基金的尷尬。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基金會持續運營及發展模式分析報告》顯示,2004年,隨著《基金會管理條例》的頒布,非公募基金會快速增長,2005年以后非公募基金會的年增長率都在30%以上,而同期公募基金會的年增長率在10%左右。截至2013年底,全國共有基金會3549個,比上年增加520個,增長17.17%;截至2014年底,中國基金會數量達到4210家,比上年底增加661家,增長18.63%。截至2015年3月底,我國基金會總數達4317家。
圖表1:2005-2015年中國基金會單位數(單位:家)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2010年末,全國基金會中非公募基金會1097家,公募基金會1082家,非公募基金會首次超過公募基金會數量。截至2013年底,公募基金會1378個,非公募基金會達到2137個,涉外基金會8個,境外基金會代表機構26個;截至2015年3月底,公募基金會1493家,非公募基金會2826家,非公募基金會比重進一步擴大。
圖表2:截至2015年3月中國基金會構成情況(按公募基金會與非公募基金會分)(單位:%)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雖然基金會發展迅速,但也存在不少問題:
1、專業人才的缺乏
專業人才的缺乏是基金會發展的重要挑戰之一。基金會從事的慈善事業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企劃、勸募、籌款、投資、援助、監督管理,這些工程都是需要專業人才隊伍才能夠勝任的。國內目前基金會專業人才數量較少,培養制度不足。據民政部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基金會從業人員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的比例僅為20.41%,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
2、從業人員的自律能力
基金會最初建立的動力來自于自愿精神和改良社會的理想,不可能得到優厚的報酬。身處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面對各種誘惑時,如果沒有強大的自律能力,很難保證其不會利用監管漏洞來竊取公益基金會的財產。
3、透明度仍需提高
據《2014年度中國慈善透明報告》顯示,2014年度,我國公益慈善行業“年度透明指數”為44.10分(總分為100分),與上一年度(43.11分)相比,透明度提高了2.3%。公眾對公益慈善組織信息公開狀況的滿意度也在穩步提高。據1071份有效問卷顯示,28%的公眾對我國公益慈善組織在2014年度的信息披露工作感到比較滿意,而去年為20%、前年為9%。有超過77%的公眾認為我國公益慈善組織的信息披露工作有一定程度的進步,而超過39%的公眾認為進步比較大。
4、保值增值能力提升
西方現代基金會除了依靠一筆巨額捐款設立外,后來的日常公益所需資金基本上靠對資金的有效運作獲取收益。而目前,國內基金會的主要來源于社會捐贈和政府補助,真正依靠自身投資發展的基金會很少。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