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擔合作危機待解決 擔保機構如何助力中小微企業融資
中小微企業融資難一直是我國亟待解決的問題。擔保機構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融資難的現狀,成為中小企業重要的融資渠道之一。
近年來,中小微企業融資性擔保貸款余額連年上升。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擔保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末,中小微企業融資性擔保貸款余額1.28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3.9%;中小微企業融資性擔保貸款占融資性擔保貸款余額的75.8%,較上年末減少1.8個百分點;融資性擔保機構為23萬戶中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擔保服務,占融資性擔保貸款企業數的93.6%,較上年末增加1.1個百分點。
圖表:2009-2013年我國中小微企業融資性擔保貸款余額變化趨勢(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如此看來,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一個重要補充,擔保機構在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以重慶為例,據重慶市中小企業局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重慶市小微企業新增貸款中有61%來自擔保公司。隨著前幾年中小微企業的蓬勃發展,擔保機構也如雨后春筍搬迎來了行業的春天。然而,由于國內宏觀經濟下行、監管機制尚未完善、企業內部管理漏洞等因素,擔保機構陷入了“銀擔合作危機”。
目前,銀行與擔保公司之間不平等的合作關系日趨嚴峻。2011年下半年以來,擔保行業相繼出現機構違規經營、資金鏈斷裂的事件,許多銀行逐漸收緊與擔保公司的合作。如2012年,中國工商銀行宣布暫時只與國有政策性擔保公司合作;中國銀行也上調保證金至10%;農業銀行的保證金上調幅度高達10個百分點,為20%。如此之高的保證金比例使得在“風雨中飄搖”的擔保機構面臨的資金壓力進一步增加。
2013年3月,央行召開全國征信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提出做好融資性擔保公司的征信服務,以改善當前銀擔合作僵局。但時隔一年之久,部分地區的銀行與擔保公司之間的問題仍未得到妥善解決。擔保公司,尤其是一些規模較小、資金周轉能力較差的擔保公司紛紛表示這個行業的“冬天還沒有走”。加之擔保公司普遍存在規模小、數量多,抵抗風險能力較差等特點,目前,溫州、四川、等多地近半數的擔保公司已處于歇業或倒閉狀態;截至2014年6月中旬,廣東省已有30多家擔保公司退出了融資性擔保市場。
擔保公司的“嚴冬”也將一陣“寒氣”帶給了中小微企業。作為中小微企業融資的重要渠道,擔保公司的發展方向與之休戚相關。目前,盡管我國融資擔保行業的政策法規在不斷完善,但為了幫助中小微企業融資、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仍需要盡快將各個政策落到實處,緩解“銀擔合作”的困境。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