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大裁員乃工業機器人所賜?
截至2014年5月,海爾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在冊員工總數由86000人減至64995人。張瑞敏不斷強調要用“互聯網思維”改造制造業,以達到“智能無人化”的制造環境。從海爾的裁員可以看出,工業機器人未來將大量替代人工操作,發展前景巨大。
一、中國工業機器人發展現狀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產銷需求預測與轉型升級分析報告》顯示,2010年開始,中國工業機器人需求激增,新安裝工業機器人為14980臺,2011年達到22577臺,同比增長50.7%;2001-2012年年復合增長率達到40%,遠高于同期世界機器人市場的10%。2013年中國市場銷售36560臺工業機器人,占全球銷售量的五分之一,同比增幅達60%,取代日本成為世界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預計本體產值約90億元,本體加集成市場規模約270億元。
圖表1:2000年以來我國工業機器人年新增量及增速變化情況(單位:臺,%)
保有量方面,1999-201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年累計安裝量幾乎都以超過30%的速度增長,從2001年的1630臺發展到2012年的10.2臺,2013年超過13萬臺。
圖表2:1999年以來我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及增速變化情況(單位:臺,%)
二、中國工業機器人發展的驅動因素
對比日本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的經驗,我國工業機器人行業已經進入加速臨界點,驅動因素主要包括:經濟結構轉型的推動力、勞動力的短缺和成本的提升、政府大力扶持等。
1、經濟結構轉型的推動力
根據經濟學家對先進工業化國家工業化進程的研究表明,一國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的時候國家通常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階段,而我國2011年人均GDP已超過5000美元,為5444美元,表明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后期。轉變經濟增長的動力、提高效率、鼓勵技術創新是必然的選擇。而工業機器人的誕生就旨在提高制造業效率,因此,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將大大推動工業機器人行業的發展。
2、勞動力的短缺和成本的提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人口紅利相疊加為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廉價的勞動力。而現今,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傳統依賴廉價勞動力的發展模式受到挑戰,從而促進了制造業轉型期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另外,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給企業帶來直接的成本壓力,也導致企業使用機器人代替人工。
3、政府大力扶持
自動化裝備產業作為先進制造業的基礎,是各行業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和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為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該行業發展的重大政策。工信部發布的《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體系,培育3-5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10個配套產業集群。
三、工業機器人行業投資規模預測
我國目前正從勞動密集型向現代化制造業方向發展,振興制造業、實現工業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從制造業的發展歷程看,生產手段必然要經歷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變革。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如何進一步提高生產率、提高產品質量、降低勞動強度、改善勞動條件已經成為不少企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作為先進制造業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裝備和手段,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和普及自然成為企業較理想的選擇。
據IFR統計顯示,2001-2012年期間,中國工業機器人的銷售量以年均40%的速度高速增長。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人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國家政策的扶持,我國工業機器人未來的增速可達30%以上。假設2014-2018年我國年新增工業機器人供給年增長速度在30%以上,預計2018年工業機器人年供應量超過91000臺。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